孩子上了小学,也展开了另一个重要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当我们问孩子为什么要上学时,往往会得到如下的答案:“跟同学玩啊!”是的,在大部分孩子们的心目中“有朋友”可能远比“有功课要做”来得重要许多。所以,关心孩子的交朋友能力与情况,也是父母与师长们不可忽视的环节。
自我为中心的普遍习惯
现今的社会因为少子化与小家庭的关系,孩子们从小的活动就比较偏向个人性,例如补习功课、才艺、看电视或使用电脑与手机,与同伴群体互动的机会变得少了许多,相对也影响了其社交能力与群体礼节的成长机会,也衍生出不少以自我为一切目标的不良行为,更可能阻碍了其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例如:习惯性的插话,有些孩子喜欢在别人讲话时插嘴,一个劲儿的表达他个人想表达的事情,让人觉的十分的“目中无人”。也有的小朋友并不懂得如何加入同伴的游戏中,所以会表面上显现出不在乎的神情或语言;例如对同伴们开心地玩乐表示:“没什么有趣的”、“无所谓”等。
建立良好社交行为
那么有哪些社交技巧,在孩子入学时需要教导与练习的呢?底下我们就做些介绍:
1. 能不害羞的说清楚自己的名字。如果孩子在上小学时还不能清楚地说自己的名字,父母应该要十分警觉了。除了注意是否因为生理发展的障碍之外,还需要谨记这是社交上的必备能力。多利用机会让他练习跟家人以外的人打招呼,或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多让孩子能清楚地介绍自己的名字。
2. 能够倾听别人说话。倾听别人需要某种程度的耐性,孩子是否拥有与其年龄相符的耐性十分重要。有些孩子用物质交朋友,有些孩子用真诚交朋友,我们都能理解前后者对孩子成长的负正面的影响。
所以,父母可以利用与孩子相处的机会,向他们明确地表现出倾听他们的说话,之后再明确的教导他们学会倾听父母或他人的谈话,利用反复的练习与肯定,来确认他们建立了倾听他人的好习惯。
3. 能够明确地提出自己的需求或主张,并等待别人的回应。孩子入学后有许多需求需要别人的配合或允许,例如:上课时上厕所,需要老师的允许;向同学借文具需要同学的允许;想要加入或邀请同学加入游戏或活动,这都需要孩子明确地说出自己的需求,或主张后等待别人的回应。父母仍然可以利用机会让孩子知道如何在学校向同学们表达,做一个有礼而受欢迎的孩子。
4. 能察觉同学的情绪。有些孩子很能理解别人的情绪表现,并会做出恰当的反应。但有些孩子会给人一种“搞不清状况”、“乱说话”、“不懂得察颜观色”的表现,往往让同伴疏远。注重孩子情绪教育的老师,会使用许多教材来教会孩子认识表达情绪的语言与对应的方法,这也是人生的重要功课。
家长们也不妨利用故事或生活事件事,先教导孩子如何用语言正确地表达情绪与回应,而非用哭闹或压抑隐藏在心里的方式。坊间有不少这样的故事绘本与教材,重要的是父母的关注与实践。
5. 能拒绝同伴不正当的要求。孩子们因为年纪尚小,许多价值观还有待建立,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正当的念头或行动,良好的社交能力也非人云亦云,教会孩子拒绝同伴不正当的要求,才能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毕竟“人在做天在看”要拥有真正的好朋友,贵在真诚正直的基础。末以诗一首为记:“有字表明向天祭,神目如电穿暗室,良知常伴是准绳,得失自有上天意。”#
责任编辑:李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