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身处地为臣民着想 唐太宗仁爱无疆
不需要太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许几个细节、几个小故事,就能展现一个人的品德。慈悲为怀的唐太宗,一生推行德政,整个贞观年间,随处可以发现他怜爱、体恤臣民的故事。
太宗初即位,就下达一道特殊的命令,将三千多名宫女放出宫去。 由于隋炀帝四处修建离宫别馆,征选宫女美人,因而众多的宫女成为前朝留下的弊病之一。这些女子被幽禁在深宫中,处境非常可怜。对于崇尚节俭的太宗来说,她们除了打扫宫殿外,没有其他留存的必要,而且她们的生活也是一笔重大的财政开支。
如果这些宫女恢复自由身,不仅能够离开牢笼一般的宫殿,对天下百姓也有益处。因而太宗说:“今将出之,任求伉俪,非独以省费,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性。”他准备将这些女子放出宫去,允许她们自由婚配,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费用,而且还可以使百姓减轻负担,宫女们各得其所,也会觉得心满意足。
这实在是一举三得的善举!大诗人白居易曾作诗赞扬太宗的仁心:“三千怨女放出宫,四百死囚来归狱。”第二句讲的是太宗将死囚放回家和家人团聚,并约定期限,返回监狱伏法的故事,结果他们都如约归来,并得到最终的赦免。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关中出现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深受其苦。为了活命,很多人不得不卖儿鬻女,太宗听说后顿生悲悯之情。他对大臣说:“天降水旱灾害,都是因为君王缺少德行。我没有修养品德,应该受到上天的惩罚,但是老百姓有什么过错呢,却要遭受这样的困境!”于是,他派大臣出京巡视,为卖身者赎身,并把他们送回父母家。
不独对百姓,太宗还对生死与共的忠义大臣,表现出超越君臣的爱重与怜恤。贞观七年,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张公谨去世,太宗悲极而泣,亲自去吊唁。有大臣上疏劝谏,“阴阳书”上说当天为“辰日”,这一天不能哭泣,即使在民间也很忌讳。太宗却不以为然:“君臣之间的情义,如同父子,悲伤之情发自内心,怎么能够避讳‘辰日’呢!”
张公谨是辅佐太宗的元老大臣之一。在玄武门事件前夕,他扔掉占卜用的龟壳,坚定了太宗君臣的信念。事变当天,膂力过人的他一人关闭城门,阻挡太子侍卫的攻击,保护太宗周全。张公谨还在大唐与东突厥的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是太宗非常仰赖的忠臣良将。因而,他的去世对太宗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太宗为他哭泣,是真性情的流露。
太宗待人一视同仁,即使是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他也会不辞辛苦,关怀备至。贞观十九年,太宗亲征高句丽,率军驻扎在定州。每有前来会师的士兵,他都要在城门上,安抚慰问。如果有士兵因病无法到来,太宗便亲自写下诏书送到他的病床前,询问病情,延请当地医师为他治疗。将士深受感动,上阵杀敌时无不英勇作战。
大军回师时,太宗又下诏收集阵亡将士的遗骨,以天子祭天才能使用的太牢祭祀仪式,为他们祭奠。不仅如此,他还亲自祭拜,失声痛哭,极尽哀恸之情,在场之人无不感动落泪。
那些生还的士兵回去后,把这些事告诉死者的父母,那些老人们都感慨地说:“我的儿子虽然死了,皇帝还为他哭泣,他真是死而无憾了啊!”(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贞观政要》)
点阅【唐太宗治国智慧】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