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岁时节庆礼俗

画说有着浓浓鞭炮味的中国新年

放鞭炮贺新年!图:升平乐事图 册 放鞭炮。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鞭炮响 驱瘟神 退恶鬼

中国人过年放鞭炮的历史约有两千年之久了。最早的时候,没有火药,也没有纸,人们便砍竹子,截成一段段竹筒,然后用火烧竹筒,使之爆裂,用爆裂的强烈声响来驱山魈恶鬼。

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有这样的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就是说,正月初一,听到鸡鸣叫时,大家就起床,在自家院子燃放爆竹,目的也是要赶走邪灵恶鬼。

清 姚文瀚《岁朝欢庆图》局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唐朝称鞭炮为“爆竿”,将一支长竹竿从头到尾逐节燃烧,使之断续发出爆破声。唐代诗人来鹄写的《早春》中有这样的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过年时,人们燃爆了很多竹竿,竹竿的灰烬多到可以聚成堆的情景。

后来有人发现,把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够燃烧,还可以使之爆炸,由此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双重燃爆,声响更大。

北宋时,民间出现了“纸裹火药”,燃放的效果很好,也比较安全,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纸裹火药”一开始被命名为“爆仗”,后又称“鞭炮”、“爆竹”。

而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还保有燃放鞭炮的习俗。

大家来买鞭炮喔!

清 丁观鹏《太平春市图》局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这幅《太平春市图》是典型的院画,是清代画家丁观鹏的作品。整幅画都以钩勒法描绘,运笔工整细致,一丝不苟,设色典雅。也许是受到郎世宁带来的西画技法的影响,人物衣褶和脸部都稍稍上有同色系的明暗变化,所以,画面上逛集巿的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人们,在体型、动态、比例、神情都已画得相当完备的时候,再微微佐以立体明暗,人物更显得栩栩如生,鲜活婉约之感也跃然纸上。

本画描绘的是新年期间,农村热闹欢庆过年,人们到巿集闲逛购物的情景。巿集设在河边,水岸弯弯延延的,岸上的地面相当平整干净。岸边植有老松、杂树,路旁的野花野草也怡然自得地生长着。再看卖家,卖有各色各样的东西,计有爆竹、鼓、果品、鸟、鱼……,而来游逛的人也不少,就算不买,只来逛逛,也能多长见识。

过年嘛,外出到巿集闲逛,人人都换上了好看合身的衣裳,看见有人卖鞭炮,就走过去瞧瞧。只见卖家在地上铺个垫子,上面摆有各式鞭炮。再走近一看,发现卖的都是连珠炮,卷成一捆一捆的,看起来干净俐落,而且鞭炮纸也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变化,五彩缤纷,颇为美观。

在此画幅中,人们的表情都很友善,和颜悦色的,如果我们能进入画作的时空中去,定然可听见他们交谈的语调都十分温和,都是轻声细语的,显现出中华文化固有的“礼”与“信”。“礼义之邦”嘛!这些美德在古人来说,都是自小就耳濡目染的,都已内化了的,都是自然流露,不需刻意去造做的。

除夕前 古人要大扫除 燃放鞭炮

清 黄钺《龢丰协象》之“村社迎年”。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新春要有新气象。在除夕之前,古人也要大扫除的。经过一番彻底地除旧布新,家屋内内外外都焕然一新,不论是地面、墙面、窗櫺都清理得相当干净,此时,再贴上书写吉祥语句的春联,浓浓的年节气氛便呈现出来了。然后再燃放长串的大红爆竹,新年的序幕就此拉开来。

这幅清朝黄钺所画的《龢丰协象“村社迎年”》,构图十分单纯,给人的感觉是透彻清新。用笔简洁有致,整幅画都以线描为主,不加皴擦点染,不多费笔墨。或许是描画大扫除后的洁净感,这样的风格和主题倒是满搭配的。

清 刘权之 《万户春声 》局部。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公有领域)

这幅《万户春声 》是从清代刘权之所画的《亿春书瑞》册页中遴选出来的,画的是过年时节人们欢欣玩乐的情景。只见背景处城垣连绵,房舍栉比鳞次,远山掩映,烟云飘渺。作为画面主体的院落中,有孩童手握长竿燃放鞭炮嬉耍的,有邻居亲友之间互道恭喜的,屋里有老人家照看娃娃,地面上还穿插着狗鸡等等。人声狗吠鸡鸣,好不热闹,真有“千家万户腊月闹,阡陌道路互道吉”的景象。

这些年俗活动,除了表达对天地及神祇的感谢与敬畏,也包含慎终追远的文化传承。并且藉由古代画家的巧手妙艺,让我们后代的人能了解各朝代的礼俗与其欢庆方式。@#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