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至公至平争皇储,金匮之盟真相出
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但是当下热议天人合一,都是“地人合一”,是人如何适应自然环境。真正的天人合一是人与天象的合一,前面我们一次次展现了天象与人间的精妙对应,本文将继续天象的时空之旅,揭示历史的真容,以展现未来的运程。
千古之谜“金匮之盟”,人们只知道“单传约”造假,前面我们首次揭示了“三传约”也是假的。那么金匮之盟的真相,在史料被系统篡改之后,该如何探究呢?
(接前文 逆天而为痛悔迟26:“三传盟约”见死结,千年蒙蔽寻正解)
1. 金匮之盟应该解决的问题
(1)杜太后让北宋皇帝从宋太祖开始,就不传位给幼子,而传位给成年君主;
(2)保证赵宋江山长久;
(3)保全太祖自己的儿子(据《涑水记闻》:因敕戒太祖曰:“汝万岁后,当以次传之二弟,则并汝之子亦获安耳。”)
2. 金匮之盟应该具备的特点
(1)很圆满,符合太后的聪明睿智,能解决上述问题;
(2)很公平,至公至平,公平得让所有人说不出异议来;
(3)这个盟约套牢太祖了,使太祖余生的16年间,不敢过问弟弟赵光义的野心,任凭弟弟势力坐大;不敢封儿子为王,更不敢立儿子为太子,只能让德昭下基层锻炼,暗自同弟弟较量。
(4)压得太祖临终都不敢违背盟约,想传位给儿子却不敢,临终前只能悄悄告诉宋皇后真相,任凭弟弟抢位,都不敢在临终前叫儿子前来诀别。驾崩后,宋皇后为实现太祖遗愿,才急传德芳,以实现太祖遗愿。
3. 至公至平争皇储,金匮之盟真相出
既然金匮之盟不能从太宗造假的史料中直接看出,不能从太宗设密的圈套中猜出,我们可以从太宗和太祖努力的方向中看出,因为那是一条争夺皇储之路。
赵光义不是皇储,在力争皇储
赵光义是个读书人,他应该知道皇储该怎么做。历史上做皇储的典范是隋炀帝杨广,杨广成为太子前,有能力、有野心、功业赫赫,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可一做了太子,他就蛰伏无闻了,极为低调。因为储君只有伏在皇帝的光影下,不暴露野心,才能不被皇帝猜忌、才能无过,静等才能平安得皇位。历史上太子因为强势、急于上台,被废掉甚至被皇帝处死的太多太多了。
赵光义怎么做的呢?他广结党羽,大力扩张势力。当时作为宰相的赵普,曾提醒太祖提防太宗的野心。为什么赵光义敢冒着图谋不轨的危险,一味做大呢?因为他不是皇储,因为金匮之盟没有定他为皇储,他才敢这样,他在蓄积实力、积攒人脉争皇储。
宋太祖扶植儿子,在同争皇储
宋太祖一直没给儿子赵德昭封王,但是一直在暗中扶持。964年,让19岁的德昭出阁任贵州防御使,从基层开始锻炼;973年,封德昭为检校太傅,位置超过了他三叔光美的检校太保;976年二月,太祖宣吴越王钱俶来朝,接待钱俶以国家最高规格的礼仪,按惯例应该由皇储来接待,可是接待钱俶的是德昭,而不是当时的国家副手晋王赵光义,扶植儿子压过弟弟之意很明显。随后就巡行洛阳,准备迁都,彻底摆脱弟弟的庞大势力,可是当年就被弟弟毒死了。
太祖暗中扶植儿子,也在争取皇储的位置。为什么他不直接封皇储,而要悄悄力争呢?
皇族公平争皇储,金匮之盟真相出
为了儿子,宋太祖和弟弟争皇储的表现,烘托出了金匮之盟的真相:皇储要在皇族中选,不能选年幼的,选贤良的,立长立贤。
这样的金匮之盟至公至平,公平得太祖无法反驳;这是最有利于赵宋王朝的即位方式,保证了在任何条件下,不但接班的君主年长有威望,而且贤良;皇储不局限在三兄弟任何一家中,相对最公平。谁都有希望,但是谁都不能把皇位垄断在自己的家族中。这就是赵光义大力发展势力,太祖不敢管的原因,因为弟弟在走誓约中的问鼎皇储之路,太祖也只能这样让儿子渐渐发展势力,渐渐超过弟弟,在不违誓的情况下,用时间拖垮弟弟,扶植儿子成为众望所归。
历史的假象会造成更多难解的矛盾,而真相能解决所有的分歧,水到渠成。上面的推断就是这样,不但能解决所有的困惑,还带来了更惊心的真相!
4. 真相背后出真相,赵普惊惶奏伪章
前面我们辨析过,按常理,杜太后临终立遗嘱,三个儿子都必然在场给母亲最后尽孝送终,赵普书记在一旁记录,也就是知道金匮之盟真相的,是太祖、赵光义、赵廷美、赵普。当然,太祖扶植儿子赵德昭,也许还告诉过德昭,假如这样,德昭也许会告诉弟弟德芳。赵光义弑君篡位后,可能知道金匮之盟真相的,就危险了。
赵光义976年登基,979年逼杀赵德昭,981年让赵德芳奇迹般地“睡觉得病死”,国家正史的奇谈和赵光义过于主动地极力辩白,展现了他就是元凶。《宋史》说这时候赵廷美开始害怕了[1]。
根据《国史》编纂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982年)太宗诬陷贬谪赵廷美之前,先召见赵普,以廷美谋反来问对,赵普当时只是回答:“臣请陛下以机要部门来秘密观察他们的阴谋动向。”就退下了——但是,赵普退下之后,马上又找太宗,秘密进献了金匮之盟。
这是历史上金匮之盟第一次出场,前面说过,赵普进献的是一个蓄意改过的伪本——这样退而复返,急匆匆地献上谎言,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赵普突然明白了:太宗要杀他!因为赵德昭、赵德芳离奇死亡,太宗又要向廷美动手,而他赵普就是最后一个知道金匮之盟真相的人,危在旦夕!太宗在除掉廷美之际,哪里是向他问计?是在威胁他:我要除掉赵廷美了,警告你不得把金匮之盟的真相说出去。但是廷美一死,在太祖一朝一直压制赵光义的赵普,还知道太宗篡位自立、忤逆太祖、忤逆太后盟约的真相,他还能被留活口么?
所以,赵普为了活命,马上进献一个“伪本金匮盟”,真正的意图都在言语之外,那是在向太宗保证:臣已经把金匮之盟改口成了一个“先传位给太宗的版本”了,为皇上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即位依据,所以,永远不会再说出金匮之盟的真相了,请皇上饶我一命。
《长编》记载:“太宗按着赵普的奏章找到了金匮和盟书,大感寤,马上招来赵普宽慰:以前没有进献金匮之盟,错了没关系,人谁无过?‘朕不到五十岁,已经尽知四十九岁之前做的错事了。’[2]”我们现在知道,这是太宗亲自造假的谎言,他是金匮之盟订立的见证者,看到赵普造伪本金匮之盟,改头换面愿意做自己的党羽了,才抛出这段虚伪的辞令,话外有音,当时只有赵普能听懂。
《长编》随后记载:“宋太宗并没有急于处理赵廷美,而是向赵普问传位的事,赵普说:‘太祖(传位给弟弟)已经错了,陛下怎能再错呢!?’于是赵普得以恢复了失去8年的宰相之位,而赵廷美就获罪了。所以说赵廷美获罪的原因,是赵普所为。”
这又是根据太宗伪史而来的赤裸裸的谎言。赵廷美获罪是太宗的陷害,太宗暗中威胁赵普,使赵屈膝于自己,稳定了阵营,再向赵廷美下手。不过,太宗把害廷美的罪责巧妙地推给了赵普。
5. 千年伪史迷后世,今日曝光见廉耻
赵光义如此欺世盗名,虚伪的伪史,却完全蒙蔽了《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史学家李焘。李焘以此赞美宋太宗:“‘不待五十,已知四十九年非。’这是太宗盛德的经典语录!而今正史却给削去了,太可惜了!现在我按照《太宗实录》重新记下这条圣语。”
前面讲过,《太宗实录》是宋太宗亲自把持、审稿、定稿的当朝实录,篡改历史不遗余力,李焘是知道的。俗话说“善人好欺”,被骗之后信以为真,写成颂歌再骗后人,在伪史的逆天大罪中推波助澜。
古人这样,今人何尝不是这样。操纵言论话语权,打造伪史,编造伟光正的故事,人们知道中共当局惯于造假,却一次次中招,被它的谎言蒙蔽,蔑视真相、封闭自己,重演着被谎言洗脑后的历史教训。(未完,待续)
注释:
[1]《宋史‧赵廷美传》:“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廷美始不自安。”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二》:会如京使柴禹锡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上召问普,普对曰“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退,复密奏:“臣开国旧臣,为权幸所沮。”因言昭宪顾命及先朝自愬之事。上于宫中访得普前所上章,并发金匮,遂大感寤,即留承宗京师,召普谓曰:“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辛亥(太平兴国六年九月十七,981.10.17),以普为司徒、兼侍中。
“不待五十,已知四十九年非”此太宗盛德要语也。今正史乃削去,可不惜哉!今依实录具载圣语。@*#
点阅《逆天而为痛悔迟:453-2018年天象揭秘》相关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