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应以民族音乐为主流,民族音乐应以民间音乐为重点。”这是黎锦晖创作流行音乐的理念。
黎锦晖的中国流行歌曲创作和“明月社”这个音乐团队一直是紧密交织的。黎锦晖在他的《黎锦晖回忆录‧我和明月社》前言中说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主张和结缘的梗概:“明月社的音乐活动,从1917年开始;但进入有组织的实验时期,是从1922年到1936年,为期15年。我在北京,受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兼容并包’的影响,主张‘中西合璧、雅俗同堂’。1921年到上海后,为了反对全盘欧化,提倡大众文艺,主张中国音乐应以民族音乐为主流,民族音乐应以民间音乐为重点。我的创作和明月社的活动,都是照这个主张进行的。”
黎锦晖将传统民间音乐的精髓提炼成符合现代市民大众口味的通俗音乐创作的过程,他在《我和明月社》中说这过程有四期、特色分别是:(注2)
1.萌芽期(公元1917—1921年):对民族音乐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
2.初期(公元1922—1926年):儿童音乐创作和实验及其流行
3.中期(公元1927—1931年):利用技巧上的经验大量制作并宣扬
4.后期(公元1932–1936年):编、导、表演,日趋时髦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生涯
一、萌芽期(西元1917—1921年):对民族音乐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
1917年,黎锦晖在北京任职众议会秘书期间,业余之际他和大哥黎锦熙一起研究皮黄和鼓书,他们听戏就是上课,听戏之前先从《戏考》上查出查好戏文作为讲义。他请益京戏名伶,如梅兰芳、程砚秋、言菊朋等许多京剧名角,有的和他还结了一世之谊。
他在《我和明月社》里这样描述:“晚上经常和我大哥黎锦熙观摩京剧。我们听京剧如同上课,我一早抄好戏码,从《戏考》上查出‘戏文’(剧本)。”
这期间因为他从事报纸编辑、论述的缘由结识了蔡元培先生。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有关道德教育、美育教育和“中西合璧、雅俗同堂 ”等的主张也影响了黎锦晖往后的教育生涯和音乐创作。1919年黎锦晖受蔡元培邀请,参加“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的前身,当时会长是蔡元培),任中乐部通乐类潇湘乐组组长。此时,他一边在北大学习,一边搜集、整理、演奏民间丝竹音乐。并且试着演奏他作曲改编自民间小调《四季相思》的〈四时读书乐〉等一些民间音乐,改篇曲得到两极化的评价。
在试奏、和演出期间,黎锦晖看到民间俗曲受到平民大众热烈欢迎的状况,因而增强他发展民族音乐的决心,益发燃起他让民间小调走上大雅之堂的念头,埋下了往后组织音乐团体推展平民音乐的种子。
在1920年,在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知音朋友在黎锦晖北京住处的大院里相聚,黎锦晖提出“我们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人人能欣赏,就叫‘明月音乐会’吧!”(注3)“明月音乐会”也告成立。明月音乐会后来扩大转为明月音乐社,在他推展国语教育与发展流行音乐的生涯上,始终都是要角。在1919-1920两年时间,他利用业余时间编了两种乐曲集,一为以器乐曲为主的《平民音乐新编》;一为以声乐曲为主的《民间釆风录》。
在1922年“明月音乐会”在上海奠基,往后十五中,随着黎锦晖流行平民音乐,也就是流行歌曲,虽然名称迭有更改,但是实质骨干精神始终不变。黎锦晖回忆录〈我和明月社〉中如是说道: 进行有关选材、记谱、配器、排练、编辑、出版,以及参加公开的器乐表演、歌舞伴奏、唱片收音、电台广播和影片录音等工作,都少不了这群(明月)会员的辛勤和协作。
二、初期(西元1922—1926年):以音乐推展国语教学。
“学国歌最好从唱歌入手”,黎锦晖有这样的理念。这时期,是他创作和实验儿童音乐并推广流行的阶段。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舞剧和儿童歌舞表演曲,用意是在推展国语教学。
他藉由音调爽朗的民间音乐推广国语教育,他不断运用和改造民间音乐、利用民间音乐素材创作有民族风味的儿童音乐,并在明月音乐会积极配合下,通过多次实验,最后变成舞台的演出节目。《麻雀与小孩》就是第一个中国的现代儿童歌舞剧。
黎白、张梦媛在《湘潭黎氏》里这样评述他的推广新教育法的成绩:“1921年至1925年这个历史时期,锦晖在语言、教育、音乐等领域的奋斗,特别是通过‘语专’及附小的新教育法实验,应当说是开中国教育之先河,是前人未曾有过的创举。”
上海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史学家盛巽昌先生在《黎锦晖和儿童文学》里以史学家的角度评价道:“五四以后形成的儿童文学文坛上,出现了许多有才华的作家。早期的黎锦晖就是创办《小朋友》,创作大量儿童故事、童话和诗歌,特别是表演歌曲和歌舞剧而风行全国,在儿童文学领域独领风骚的。”
1922年写的《葡萄仙子》是他的第一部成熟的儿童歌舞剧并录制了唱片,1925年美国费城世博会参展,获文化类银奖。
他在1921年离开北京,出任上海中华书局中华书局教科书部的编辑、国语文学部长。1922年创办《小朋友》,成了中国发行最久的儿童教育杂志。1922年1月,教育部“国语读音统一会”办理国语专修学校委任黎锦晖为校长。他为了实验新编课本和新教法,设立国语专修学校附属小学。同时,组织“国语宣传队”和“语专歌舞部”,到江、浙、上海等地的中小学校宣传演讲。黎锦晖讲课之前,由大女儿黎明晖(当时是学校学生)用国语音调唱白话文歌曲,他自己操小提琴伴奏。(注4)
后来,他通过对白话文和注音字母的研究,发现乐律可以表现国语的音节轻重和四声,音乐也成为他推广白话文的有力又有趣的工具。推广国语教学的创新方法得到赏识,使他在1923年兼任上海南方大学国语学教授,次年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国语学讲师,同时担任了上海艺术大学校长。
从1920年创立明月音乐会后一直延伸到1929年,黎锦晖的创作主力都放在儿童表演曲舞和儿童歌剧,致力于用音乐、舞剧推展国语教育,成果也很丰硕,以开路先锋精神开拓了许多新里程碑。这时期他的乐曲以旧曲新歌的形式较多,主要取材自中国民间音乐、曲艺加以改编创作,也涵融了一些外国的民谣。
三、中期(西元1927—1931年):大量创作并巡演流行歌曲。
1927年2月起,黎锦晖决心将歌舞训练专业化,他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门训练歌舞人才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筚路蓝缕开了二班,后来增为三班,提供学生吃、住,学费也不收。在当时的演出已经轰动上海。在1927年7月28日的《申报》中,打出了“中国歌舞大会”一个版面的广告,这次的节目以黎所创办的“歌专”学员为主体,是一次规模盛大的歌舞大会,初演四天,轰动全上海,同月23-26日,应观众要求又加演四场。
半年后,国内正是战事、政治情势纠结,因为社会风气的压力和有政治人物的刁难,加上经费短因素停办了。黎锦晖还是坚持志业的理想,搬家换上“美美女校”的牌子,这是因应困难过渡期间的作法,学员也减少很多,教学主要还是以儿童歌舞为主。
1930年代当红的电影明星王人美在1927年入了美美女校的学生,她在《我的成名与不幸》中,回忆她的成长说:
“我初中一年级中途辍学,在校期间又贪玩、好动,学的东西很少。我对花卉昆虫的自然知识及诗词歌赋的文学修养,大都来自黎锦晖的儿童歌舞。更重要的是我从中受到了做人要正直、善良,结伴要团结友爱等品德教育。”
为了勉力维持女校营运,黎锦晖开始创作适合市民口味的爱情歌曲,〈毛毛雨〉一曲在此时创出了,后续其他的流行歌曲也接着写出。和以往一样,这些歌曲首先在学员中传唱,很快就唱遍上海,又唱遍全国。
1928年,他成立“中华歌舞团”,这是第一个专业歌舞团,并将中国的歌舞输出海外,远赴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的主要节目有〈毛毛雨〉和其他儿童歌舞剧节目。但是因黎锦晖不善理财加上巡演9个月,后期学员意气涣散,1929年中就在海外雅加达解散了。
在1929年海外巡演期间,因为因经费困难滞留在新加坡无法回国,于是他编写了流行曲一百首寄回上海,由文明书局出版度难关,其中包含包括〈桃花江〉、〈特别快车〉等名歌。这个意外插曲,反应黎锦晖的音乐才能写流行歌是个快手。
他也曾因歌舞团经费紧张而一度向米店赊账,险些被米店老板告到警方。为了筹钱,黎锦晖曾只好到英商百代唱片公司求援,牺牲了一些自己创作的原则,按唱片公司老板要求写了些“风花雪月”之歌,为演员筹饭菜钱。
南洋解散歌舞团回国后,黎锦晖发展平民音乐的理想并未受打击,他在1930年再整明月歌舞团,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演出得到空前成功,报刊大力报导。例如,《北洋画报》在明月歌舞团巡演后期有一篇报导说:
在大连表演七日,舆论极佳,日本文艺界邀往东京大阪各都会公演,已约明春启程。至沈阳表演四日,深为观众嘉许,第五日为辽西水灾义务表演,观众甚多。再次留长春演一日,座为之满。继而至哈尔滨,成绩亦佳。
这期间是黎锦晖将歌舞训练与演出专业化的实验期间,他成了流行音乐歌舞专业化的开路先锋,在当时的社会经历风风雨雨的评论,也得到观众热爱的反馈。在风雨中屡败屡起的创业过程,反应了黎锦晖敢为时代先、坚持推广平民音乐的意志,也反应了中国流行歌曲奠基期的情况。
期间出版了《明月歌曲128首》及《家庭爱情歌曲100首》等等歌册,也是新举,给当时社会带来愉悦的涟漪,影响披广久久持续。
四、后期(西元1932–1936年):专业化发展流行歌曲
黎锦晖全心以发展流行歌曲经营生涯事业。他写歌、编导表演歌舞,带领明月歌舞团演出、培养新人、歌星等等。这时他同时用力于词曲创作、歌谱出版、和灌录唱片,都是中国流行歌曲萌芽时期最重要的奠基工作。他录制的早期流行歌曲唱片共有数百多张。
黎锦晖有培养栽培人才、塑造歌星影星的理想和才能,当年的流行歌曲明星及电影明星,如:王人美、周璇、严华、黎锦光、黎明晖、黎莉莉、白虹、陈燕燕等等,都是明月歌舞团培养出来的,构成了上海流行夜空的“星图”。1931-32年,明月歌舞团的光环受到联华影业的注目,和明月全员签了约,在旗下分设联华歌舞班。之后明月的歌星不少成了电影明星,如周璇就是其中的耀眼明星。1932年,联华受到战争的压力解了约。黎锦晖再组成了明月歌剧团。
当时上海几家外商经营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邀约到黎锦晖的作品为荣耀,甚至有的公司的大堂上高悬黎锦晖的巨幅画像,即使以今人的成就影响力来看真还是盛况莫及。黎锦晖作曲写歌、培养明星、塑造巨星,而受到尊崇,从当时的社会反应,可见他对近现代中国文化界的影响力。在此同时,他也承受了来自社会上不同价值观的批评声浪,但是,低俗、黄色歌曲等等的评价都动摇不了他发展平民音乐的决心和理想,他想让岁月当试金石。
然而,善于培养人才、塑造歌星、作曲写歌的黎锦晖有却不善于歌舞团的商业经营,1936年,黎锦晖因为财政的压力解散了明月歌剧团。此后,他的流行歌曲乐音嘎然而止,他留下受尽风侵雨刷的开路先锋教父形象,屹立不摇,耐人回味。
对日抗战期间他到了大后方重庆,1940年担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
开路先锋教父 流行音乐明月
黎锦晖原本持着推行国语教育,提倡白话文统一国族语言的理想与行动,进而开启了中国流行音乐之门,插柳成荫。黎锦晖在中国流行音乐篇章,弹奏出源自于传统民族歌谣、民间曲艺的元素与风格,这是他珍惜传统中国民间艺术宝藏的慧悟,可贵的是他戮力继承,在教育上、在大众化流行歌舞表演上作了开路先锋。
综观黎锦晖的一生,殚精竭虑于儿童国语教育及平民音乐歌舞的推展,他将民族旧曲新唱传世,他创作了中国最早一批流行歌曲,在半个世纪前,名闻海内外,他的影像好像歌坛夜空的天狼星,令后来者追随。他主持明月歌舞社时出版了《明月歌曲128首》及《家庭爱情歌曲100首》,在当时的中国掀起巨大影响,然而,这些都变成后来中共迫害他的“根据”。中共要他批判自己写“黄色歌曲”、提出报告检讨批判。1949年大陆赤化后,他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作曲。共产党变脸无常,不久,黎锦晖被中共批判为“黄色音乐”和“靡靡之音”的代表人物。文革期间,他被整得很惨,在1967年去世。他的智慧结晶多在战火中焚失。
坦荡宽厚的爱国俊彦
黎锦晖是个多才多艺、坦荡宽厚的爱国俊彦,抱负发扬民间艺术之志,而谱写大众化的爱情歌章,并非意在搬弄风月。民国十三年(1924年),听到总理孙中心先生去世,他恸心感怀,疾书谱写出〈总理纪念歌〉(即〈国父纪念歌〉,注5),纪念曲调庄重沉稳、乐音琅琅上口余音回绕耳际,歌词平易恳切深入人心,足见黎氏的才华的多面性。雅乐,俗乐,“雅俗在人心”。黎锦晖在创作时掌握、活用雅俗的元素,有坚定的理念,他说:“雅乐和俗乐之间,并无绝对的分割线,雅俗只在心间。勤于向民间音乐、民族音乐学习,将使我们的音乐永远有活力……”。(注6)
片羽记情‧歌词附录
〈特别快车〉
盛会绮筵开,宾客齐来,红男绿女好不开怀!
贤主人殷殷介绍,这位某先生,英豪慷慨,这位某女士,博学多才,
俩人一见多亲爱,坐在一排。情话早经念熟,背书一样背了出来。
不出五分钟外,大有可观,当场出彩!订婚戒指无须买,交换着就向指尖儿上戴,乖乖特别快!
即席把张开,高挂招牌,猜拳饮酒,好不开怀!
俩新人殷勤招待,故事讲不完,稀奇古怪,笑话说不尽,笑得难挨,
猛听得新娘大声喊叫,泪洒胸怀。原来肚子疼痛,发痧一样痛了起来。
不出百分钟外,幸福无边,当场出彩!
当时生下小孩,且是双胞胎,一个叫真真,一个叫爱爱,乖乖特别快。
注1:见黎遂:《民国风华——我的父亲黎锦晖》。
注2:参见《黎锦晖回忆录‧我和明月社》。中共要黎锦晖批判自己的“黄色音乐”,在此他委屈求生把自己的音乐按上中共“黄色音乐”的帽子。
注3:参见《黎锦晖回忆录‧我和明月社》。
注4:参同注1。
注5:民国十三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厝于香山碧云寺。消息传开,举国悲伤。根据黎锦晖的儿子黎遂说,作为老同盟会员的黎锦晖悲痛万分,连夜写下〈总理纪念歌〉。歌曲写好后,先在任职的中华书局中职工间传唱,很快的他又把歌曲搬上了表演台。明月音乐会每次演出都唱〈总理纪念歌〉,很快就唱遍上海,接着又唱遍全中国。
黎遂说:“后来明月歌舞团出国到新加坡、吉隆坡、曼谷、雅加达等地巡演,每次演出,幕布拉开的第一首曲目也是〈总理纪念歌〉,广大侨胞深受感动,甚至英国贵族也为之动容,肃然起立,行注目礼。当时没有国歌,父亲为了表达自己与全团演职员工以及南洋旅外侨胞的爱国心情,将〈总理纪念歌〉作为代国歌,按照国歌庄严隆重和至高无上的方式演奏,收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参见黎遂:《民国风华——我的父亲黎锦晖》。
注6:见黎遂:《民国风华——我的父亲黎锦晖》第二章“民主革命的才子”。
@*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