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服饰刺绣

古代文化天上来 服饰璀璨谱春秋(上)

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各有千秋,多彩多姿,蔚为奇观,令人惊叹。由服饰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服饰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中国历代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中,服饰文化一直是其重要的篇章。神州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

中国历史上有众多的朝代,其服装也随着不同的朝代而改变,随着不同朝代的衰亡而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改朝换代以及时间的推移,中国服饰不断地变化,不仅朝代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变化。古朴庄重的秦汉服饰,华贵富丽的大唐服饰,娟秀精巧的宋朝服饰,高雅堂皇的明朝服饰,华美雅致的清朝服饰等。

根据记载得知,在黄帝尧舜时期开始出现了衣裳。古代殷商时期,已经开始有了文字,那时的文字80%是象形图画,可以书写但也有特别的读法。

从甲骨文中我们见到了王、臣、牧、奴、夷等带有阶级意识的字样;也有衣、履、黄裳、袂等反映服饰着装的字样。从出土的装饰变形人物形象中,看到的玉佩、玉环、耳坠、项饰、笄、梳,以及丝绸、麻布和铜饰,分辨出精美的饰物和考究的衣物均为贵族所有,绝非奴、夷所有。

由于衣服的逐步完善,又不断出现衣、裳、冠、履、帽、袜等服饰形制,服装逐渐从开始的单纯实用功能,出现了装饰点缀,这明显地反映在“十二章纹”标志的出现。

从《周礼》、《礼记》和《仪礼》等史书中,一些服式形制的依据使我们认识到,人类的衣着是从无到有,由简入繁变化的。

殷商时期在“礼”、“乐”、“仪”和服饰等方面尚未强烈地反映出等级之差,在西周就更加明确了。服饰的界限越发清晰,品种类别也相应地增加,像宫室中拜天地、敬神时专有礼服,上朝大典时专用朝会服、军事之用专有从戎服,婚嫁之时专用婚礼服,吊丧时又有丧事服等。

衣裳虽按旧制,采用上衣玄下裳黄,但在官职服饰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带(大带是用丝织或缂制成,宽四寸,大带服用时在革带上)、玉佩(以玉为原料,以丝带连系腰间的挂饰)。另外在服色上也开始有了等级差别。

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所谓“绕衿谓裙”就是指这种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其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的式样,反映了古人设计思想的灵活巧妙,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

制衣用料轻薄,为防止薄衣缠身,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饰云纹图案,这即是“衣作绣,锦为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充分体现了古人设计的智慧与聪敏。

秦汉时期,服饰变化也是极大。秦始皇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秦胜周就应该是水德,色尚黑,在秦朝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

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其特点是蝉冠、朱衣、方心、田领、玉佩、朱履。所服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朝服用黑色,做为祭服,限用红色镶边。从形式上官民服用无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这种服式由于既长且宽男子服用较为普遍。

东汉自公元25年~公元200年光武帝时期,以赤色为最尊,标明汉朝应有的“火德”。到永平二年继续倡导,着祭服时,内用白色布帛的中衣,必以红色缘边,与赤袜、赤舄相配。并制定百官以“五时服色”随季节更换服装。

按“四时”迎气,立春之日于东郊,此时的车和服装用青色;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车和服饰色皆赤;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车和服饰色皆黄;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车和服饰色皆黑。

根据《宋志》记载,“汉承秦制,冠有十三种,魏晋以来不尽采用,比如法冠、长冠、巧士冠、高山冠、方山冠、建华冠、却敌冠、武冠、却非冠、进贤冠等”。汉代男子规定以冠式不同来区别等级和地位。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着短襦,下着长裙,蔽膝之上装饰腰带长垂。汉代劳作男子常服是上身着襦,下身着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皆同。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