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恐怕都有許許多多的不明白。少時看《三國演義》,最不能明白的就是那些末卜先知的事兒。感覺那些是最好看的,卻是最不明白。諸葛亮在隆中那個地方未出門便知天下將三分。而那時沒有報紙沒有廣播沒有電報,而天下大事他怎能那麼清楚呢?
《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卻說孔明在荊州,夜觀天文,見將星墜地,乃笑曰:「周瑜死矣。」至曉,告於玄德。玄德使人探之,果然死了。玄德問孔明曰:「周瑜既死,還當如何?」孔明曰:「代周瑜領兵者,必魯肅也。亮觀天象,將星聚於東方。亮當以弔喪這由往江東走一遭,就尋賢士佐助主公。」玄德曰:「只恐吳中將士加害于先生。」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猶不懼;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與趙雲引五百軍,具祭禮,下船赴巴丘弔喪。於路探聽得孫權已令魯肅為都督,周瑜靈柩已回柴桑。這一段說諸葛亮見將星墜即知周瑜會死,同時他對去東吳一點不感到可怕。為什麼呢,因為他早知去東吳儘管多少人恨他,但他的生命無妨。
第六十三回:卻說孔明在荊州,當時七夕佳節,大會眾官夜宴,共說收川之事。只見正西上一星,其大如斗,從天墜下,流光四散。孔明失驚,擲杯於地,掩面哭曰:「哀哉!痛哉!」眾官慌問其故。孔明曰:「吾前者算今年罡星在西方,不利於軍師;天狗犯於吾軍,太白臨於雒城,已拜書主公,教謹防之。誰想今夕西方星墜,龐士元命必休矣!」言罷,大哭曰:「今吾主喪一臂矣!」眾官皆驚,未信其言。孔明曰:「數日之內,必有消息。」是夕酒不盡歡而散。數日之後,果然報告軍師龐統在落鳳坡前箭射身故。筆者想如果諸葛亮沒有算準,先大哭,後若龐統沒死,不是自取其羞,以後還如何軍令如山?《三國演義》裡,關羽、張飛將死時,諸葛亮同樣通過星象預先發現凶訊。
第一百三回:是夜,孔明扶病出帳,仰觀天文,十分驚慌;入帳謂姜維曰:「吾命在旦夕矣!」維曰:「丞相何出此言?」孔明曰:「吾見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隱,相輔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與此同時,另一個陣營裡的老對手司馬懿在營中堅守,忽一夜仰觀天文,大喜,謂夏侯霸曰:「吾見將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 孔明棄劍而歎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是夜,孔明令人扶出,仰觀北斗,遙指一星曰:「此吾之將星也。」眾視之,見其色昏暗,搖搖欲墜。果然當夜,諸葛亮歸天。
如果說《三國演義》只是小說,那麼諸葛亮的《馬前課》應是實實在在的高深莫測之預言。兩千年來,《馬前課》預言出奇的準確。於是人們便懷疑《馬前課》是後人根據已過的歷史而編造的。但是,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大文豪金聖歎批注《馬前課》。此時《馬前課》第九課至第十四課還末實現。第九課云:水月有主、古月為君,十傳絕統,相敬若賓。第十課云:豬後牛前,千人一口,五二倒置,朋來無咎。金聖歎對十傳絕統的統字作出許多個推斷,但他哪能想到這個統即宣統皇帝也。滿清絕於宣統皇帝,太絕了!而第十課的千人一口,是個和字無疑。那麼1911年是豬年,1913年及牛年,中間不正是1912年嗎?而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不偏不倚,剛好在1912年建立。此時離諸葛亮去世已近兩千年了。他為何能那麼不可思議呢?
多少年來,人們只知預言的神奇但無人說出預言的道理。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先生第一個以科學的道理說明了預言的真實性。李洪志先生說:「現在在世界上有六種功能被公認了,其中包括天目、遙視,還有宿命通。什麼叫宿命通?就是可以知道一個人的將來和過去;大的可以知道社會的興衰;再大的可以看到整個天體變化的規律,這就是宿命通功能。」(《轉法輪》)亞洲第一共和國的建立,讓後人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諸葛亮的神算。數千年來,人們知道有各種神機,但沒人能說出道理。李洪志先生簡明扼要地說出了千百年來人們不能理解的問題。根據李洪志先生的說法,諸葛亮就是個宿命通功能很高深的人,他通過功能提前看到了一兩千年以後的天體變化規律,於是根據預先知道的結果再來設置迷語,只有到歷史經過了,凡人才能渾然大悟。兩千年後的現在我們知道諸葛亮《馬前課》的神奇之後再去看他為何能隆中對時,就不難理解了。
現在我們再來看這數年,七次日食,六次經過中國大陸。近代以來,只要數年內出現三次或四次日食,那麼人間必然大災大難。而自2007至2012年竟然出現六次日食,兩次是中國人最慎重的大年初一,一次就是7月22日長江流域的日全食,全食長度最長達6分39秒,是2132年來才一次的天象。這種天像一定預示著可怕的人間變化,或許正是如劉伯溫所預言的「富者一萬留二三貧者一萬留一千」的大瘟疫在這數年內要橫掃世界。還有許多預言都預示有巨大的災難發生。凡人不知其意,但神州大地一定有人知道這些預言及這回六次日食所預示的天意。
看正見網站,許多文章告誡世人將有一場大淘汰來臨世間。諸葛亮能知兩千年後的事,那麼今日之高人們為何不能知數年後的事呢?如果所說的是真的,那麼天大的災難要發生時,如古羅馬一般,人們見面即亡,那該是何等的恐怖。面對有史以來最腐敗道德最淪喪的亂象,人們呀,不應該好好地思考那些預言及警示錄嗎?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