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漁業結合觀光 陳順湖不忘生態保育
【大紀元6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高茂雄澎湖縣14日電)當選今年全國模範農民的澎湖員貝島漁民陳順湖,成功將漁業與觀光結合,為傳統漁業再造第二春。難得的是,他在從事休閒漁業的同時,仍然不忘致力於海洋生態保育。
陳順湖在台灣加入WTO後,面臨水產品進口及漁獲走私的雙重打擊,激發出進行經營改造的想法,將他在員貝島上的養殖場及箱網產業,結合觀光休閒理念,轉型成海洋牧場,並增設海上平台。
陳順湖目前提供給觀光客的休閒漁業旅遊活動有潮間帶踏浪尋訪、海洋生態介紹、魚網捕撈、平台垂釣和定置網體驗等系列海上活動,主要訴求在讓都市來的遊客在實地操作體驗中扮演「1日漁夫」。
另外,陳順湖也研發成功安全、舒適、方便的海上救生衣,穿戴方便,減少悶熱和不適感,獲得到訪旅客們的認同,並申請專利權。他也致力研發食品伴手禮,例如海膽、螳螂蝦、水晶小管、干貝醬、生魚片等。
由於傳統漁業不斷萎縮,澎湖縣政府近年來致力輔導漁民轉型從事休閒漁業,不少漁民成功將漁業與觀光結合,為傳統漁業再造第二春,但各種觀光活動也使澎湖海洋生態面臨威脅。
陳順湖指出,不少業者為了生意,並沒有嚴格要求觀光客謹守維護生態的規定,例如常見大批觀光客造訪潮間帶時,直接踩在活的珊瑚礁上,日復一日,對整個海洋生態形成浩劫。
陳順湖認為,過去顧客至上的觀念要改變成以業者為中心,由業者主動教育遊客配合政府的保育政策。陳順湖說,他帶領遊客從事海洋活動時,一定事先作好各種說明,什麼地方不能踩,什麼東西不能抓,什麼不能帶走;包括小魚要放生、沙蟹只能捕捉公的、寄居蟹不能帶走等。
陳順湖舉例說,5月31日他接待一團台灣來的觀光客,客人要求品嘗頗富盛名的澎湖海膽,但依澎湖縣政府的規定,漁民從6月1日起才可採捕海膽,陳順湖因此拒絕客人,弄得氣氛不悅。陳順湖坦言,是可設法買到海膽,但那樣作等於在鼓勵提前盜採。陳順湖強調,生態保育不能打折扣,差1天也不行。
陳順湖也呼籲觀光客和業者從事海上活動時,一定要把自己製造出來的垃圾帶回岸上丟進垃圾桶裡,因為海上的垃圾隨著潮流,最後又會回到港口或海灘上,形成髒亂與污染。
根據澎湖縣政府統計,從5月1日至5月7日的7天期間,在馬公、鎖港、龍門、赤馬4處環保示範港清出的垃圾量即高達1340公斤,以種類分,前3名依序是寶特瓶、鋁箔包空盒、塑膠袋。
海洋生物研究者洪國雄也指出,觀光業者推動潮間帶旅遊活動,但踏浪常常變成「踏爛」;遊客在潮間帶活動,如果沒有謹守生態維護原則,會把海洋生物的棲息地摧毀了;他呼籲「翻開的每塊石頭都要擺回原處,每隻海洋生物觀賞後都要放生」。
傳統漁業轉型休閒旅遊立意良好,雖已初步看到成果,但在這同時,海洋生態遭到破壞的隱憂也逐步浮現,如何同時兼顧產業發展和生態完整,正在考驗著公部門、業者、觀光客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