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精選:一代導演斯皮爾伯格(41)
斯皮爾伯格為《大白鯊》及時向公眾道了歉。1978年他曾向紐約一位觀眾坦率地說了一番話,表示這部影片今天在他看來也是“兇殘、骯髒和野蠻的。它除了與我個人有關以外沒有任何意義。它是我精心設計的影片,我每剪輯一個鏡頭心中都充滿喜悅,因為由此我看出它將給觀眾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從未看到過一部影片能像它這樣把人捲進強烈的情緒中去。”
但是應該承認,斯皮爾伯格拍這部片子也是迫於形勢,電影業再度傾向以娛樂為目的的影片:爆米花影片。《教父》和《酒吧間》以它們極強的故事性、高超的製作水準和易上口的音樂曲調掃蕩了1972年的奧斯卡獎候選人名單。《大白鯊》正是這種既順應形勢又符合斯皮爾伯格事業發展的影片。在這種形勢下,他用不著回避對本切利小說中那些大白鯊的展現,用不著顧忌對夏日雲霧下那些誘人的、在你面前晃來晃去的遊客們的大白腿的展現,這一點對市場、對斯皮爾伯格的同事和朋友都是十分敏感的。
是斯皮爾伯格的本能使他成功。當他拍完《橫衝直撞大逃亡》後,作為一名年輕的導演,他激起了人們對所有年輕導演的狂熱。《大白鯊》又一次給斯皮爾伯格帶來了不容忽視的,被同行佩服、懷疑的魅力。好萊塢擁抱著一個神童,但卻從不相信他。有道是最熱心的人往往是第一個打算毀掉你的人。無論如何《大白鯊》贏得了觀眾,僅從它的國內票房收入就賺回2.6億美元。然而,斯皮爾伯格的那些“電影藝術科學學院”的同行們,通過每年的“學院獎”投票形式,長達20年時間不授予斯皮爾伯格本人一個奧斯卡獎。
即使在1974年前幾個月斯皮爾伯格拼命研究《大白鯊》手稿的日子裏,他心裏仍想著“注視天空”。經過反復推敲,他根據黑奈克的名句將它改名為《第三類接觸》。1973年10月,環球公司通知斯皮爾伯格準備去為他們執導巴伍德和羅賓斯的另一個劇本《清水》,可在《大白鯊》完成後,他們除了《第三類接觸》外,沒再讓他拍任何電影。斯皮爾伯格認定:電影應該成為他所傾心的事物的選集,應該是對貫穿他整個青春時期的流行文化的一種認可,於是他打算自己去寫劇本。
《大白鯊》這本書在1974年2月的發行量似乎是虎頭蛇尾。然而上千冊的發行量仍把它推上了加利弗尼亞暢銷書行列。斯皮爾伯格、紮紐克、布朗和幾位朋友每人買了100本。他們將大部分書簽上宇送給評論家和“評論族”成員。餐館對書商們來說是最重要的目標,他們在書裏為許多餐館做了廣告。用不著進行全國范國的統計,僅就本州而言,到售書第一天傍晚7點的統計,《大白鯊》成為最成功的書。幾周後,該書(平裝本)版權以57.5萬美元賣給了矮腳雞 (Bantam),不久,它的銷售額僅在美國本土就爬上了950萬冊的銷售頂峰。
這本書以它接連不斷地在各地暢銷所獲得的巨大成功震驚了整個出版界。本切利的兒子奈斯安尼爾也是個小說家,孫子羅伯特•本切利是《紐約人》雜誌幽默攔目的撰稿人,偶爾還當當演員。彼特•本切利本人是一名自由記者。他們都或多或少地擁有這個家族特有的天才。道布拉迪曾為4頁篇幅的《大白鯊》劇本大綱付給本切利1000美元作為7500美元稿酬的預付款。而本切利的第一稿居然曾讓大家懷疑他們是否為此浪費了錢。
本切利本人始終對是否能把小說中追捕鯊魚的過程和一些次要情節貫穿於劇本之中沒有信心。斯皮爾伯格抱怨說他這本書有點兒《教父》的味道,有點《人民公敵》(Enemy of the People)的味道,還有一些《白鯨》(Moby一Dick)的味道。艾米蒂的郵局局長警告大家,這只鯊魚就像梅爾維爾的鯨魚一樣具有神力,不可摧毀。有一個鏡頭本切利表示同意:鯊魚殺死胡波和奎恩特並毀壞了他們的船後,它不再理會布魯迪而逕自沉到深海中去了。“一個幻影般的東西逐漸消失在黑暗中。”奎恩特的屍體就像亞哈的屍體一樣向前漂去,雙臂伸開,頭向後仰,“張開的嘴巴像是在無聲地抗議。”斯皮爾伯格後來說,“我和卡爾•高特裏伯一起花了很長時間,從《大白鯊》的完成本中將介乎于梅爾維爾和高特裏伯、介乎于梅爾維爾和本切利之間的內容挑了出來。”
又過了幾個月後,本切利送來了3個劇本,無論是斯皮爾伯格還是製片人都不喜歡。隨後本切利拿著那3個劇本去了嘎納電影節,最後到百慕大寫他的小說去了。斯皮爾伯格被《大白鯊》困擾著,後來他自己承認他曾3次想放棄這個電影。紮紐克和布朗也和他一樣,始終對此舉棋不定,不僅因為他們缺少導演和劇本,更重要的原因是,長久以來由於電視製片人的收入問題所引起的爭執達到了頂點,電影演員協會正在發動一場從1974年6月28日開始的罷工,沒有製片公司願意把錢投給不知四天才能完成的影片。
在沒有劇本的情況下,製片工作卻在進行之中。地球終歸是要轉的。由於《橫衝直撞大逃亡》在第一輪的放映中只掙了300萬美元,紮紐克和布朗將《大白鯊》的預算定為250萬美元——一個極不合宜的預算。同年,福克斯公司投拍梅爾•布魯克斯的《年輕的弗朗肯斯坦》花了280萬美元,拍攝工作幾乎完全是在攝影棚中進行,沒有明星參加,而且還是黑白片。另外還有更為切近的可作為比較的實例:《海神號歷險記》花了500萬美元,《地震》花了700萬美元。因此從一開始,由於這個預算,大家都把《大白鯊》看成一部既不會有太多技術,也不會有什麼可視效果的小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