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聚會之後我的階層墜落感
【大紀元2月12日訊】新年回老家,這是一座小城。過節當然少不了聚會,高中同學聚會即是其中一場。十幾個同學,從外地的大中城市回鄉,借新年假期小聚。從十幾歲的少年,轉眼已成30好幾的中堅,大家感歎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責任,感歎的是社會打拼的生存之大不易。
同學中有的是公務員,有的是企業中層幹部,有的是事業單位的骨幹力量,有的是中學老師。大家不自覺地談到彼此的收入問題。
省會的同學小A,前兩年從一家銀行跳槽到了另一家銀行,「怎麼想起來跑到別的銀行呢?」同學小C問她,小C在我們老家的這座小城,也在一家金融機構工作。小A很直接地告訴他,因為現在的這家銀行收入高一些。有多高?小A比較含蓄地說,「年薪應該是30萬,但實際上到手的就是20多萬」。聽了小A的報告以後,小C感歎說,「還是你們那裏的收入高,我的年薪應該是20萬的,實際上也就收個10幾萬。」
他們倆的一番對話,我頓時產生了挫敗感。如果按收入來衡量的話,我在同學裡簡直是太失敗了———我在省會一家事業單位混著,這麼多年下來,平均每個月4000塊。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中高收入階層。現在我才知道,自己辛苦好幾年才能頂人家一年的收入啊!
事實上,和這座城市裡的大多數人比較起來,我肯定是中高收入人群,這座城市裡,有那麼多紡織企業,工人的收入每個月大概1000塊左右吧。但人人都是比高不比低,我跟公務員、壟斷企業、金融單位這些人比總也可以理解吧。何況,我們同學們都是上的差不多的大學,付出的也都是差不多的努力。
那麼,畢業十幾年後,我們同學之間到底是怎麼拉大收入差距的呢?很簡單的原因:大家進的單位不同。俗話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用到就業選擇上實在是太準確不過了!
傻子都明白,這十幾年來,金融、通訊、電力、某些政府部門下屬的單位,都是高薪單位,正是這些部門薪酬不受控制地提高,導致了他們的員工最早進入了中產。我朋友有個親戚,全家都在發電廠,四口之家,一年的家庭收入就超過了100萬。不過,比前兩天報紙上報導的某金融單位老總年薪過千萬的水準還是小巫見大巫了。都是國有企業,咋有的就能人均20多萬,有的就人均一兩萬呢?這些行業的收入水平高,自己就很堂皇地說,是他們盈利水平高;但他們盈利水平高,不就是因為因為壟斷嗎,又不是市場競爭的結果。
前一段,事業單位據說養老金要和企業看齊,引起了我們周圍人的一片討論。國家財政可能確實負擔太重了,也可能是國家為了推進事業單位的企業化改革。但同樣是養老金這一塊,我在電力部門工作的一個同學,人家單位一個月就給他繳好幾百,還有住房公積金,他們單位也都是好幾百,我的住房公積金每個月只有六七十塊。要知道這也是收入啊。我和同學的收入水平又拉開了一大步,一直到退休差距也會那麼大。這輩子算是沒希望了。
這次同學聚會之後,我開始重新估計自己的階層歸屬了。我如果喊自己窮,肯定是特別沒良心,站著說話不腰疼。我比農民、農民工、失業人群、未就業大學生,這些老舊相加的貧困人群,那是強多了。我該知足。我也很知足。但我一跟這些讓我產生階層墜落感的國家中產者比較就特別不平衡。
對不起,我叨叨這麼多,我知道,自己會挨廣大比我經濟收入差的人的板磚。但我只想讓大家知道,在階層收入分化的情形下,到底有什麼體制性的因素在起作用,這些體制性的因素是多麼不合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