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感恩為什麼重要

文/羅伯‧艾曼斯
font print 人氣: 98
【字號】    
   標籤: tags:

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會教他:「對善待你的人要感恩,要知福惜福。」這不只是空洞的老生常談,感恩是日常人際互動裡很重要的面向,我們無法想像人與人之間不常表達感恩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常感恩較樂觀

感恩是建立文明與人性化社會的基石,透過互惠的原則凝聚人際關係。二十世紀初瑞士知名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說,感恩是「人類的道德記憶……如果將所有的感恩行為……一夕抹除,(我們所認知的)社會將分崩離析。」我們要用感恩來維繫與別人的關聯。

反過來說,忘恩負義必然導向狹隘、侷限、「萎縮」的自我觀感。憤怒、不平、嫉妒、怨恨等情緒最是有害人際和諧。但感恩不只是避免這些問題的保護牆,更能促進友誼與禮節,因為其中蘊含兩個特質:慈善(對施惠者的祝福)與公正(讓施惠者得到應得的感謝)。感恩是體認別人的善意幫助,從而對他表達敬意。感恩的觀念甚至可以成為整個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例如有些東方人便很有感恩先祖賜福的觀念。

我們能做的當然不只是思想實驗。很多宗教作家都認為,要為自己的靈性與情感重新定位的最佳方法是知福惜福。然而,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快樂程度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希望透過實驗嚴格檢視這兩種相反的概念,初步的研究發現經常感恩的人確實在身心與人際關係上都能得到益處。按時寫感恩日記的成人比較會經常運動,較少病痛,整體而言對生活較滿意,對未來較樂觀。

這是經過實驗的觀察結果,實驗對象分成三組,除了感恩組之外,還有一組是記錄每天遇到的麻煩,一組思考自己比別人好的地方。另外,研究實驗對象每日的情緒經驗,會發現當一個人心懷感恩、謝意與讚賞時,同時也會感到更慈悲、寬大、愉快、熱情。這些深切的情感似乎都是因培養感恩心而產生的。

常感恩益健康

感恩可以是短暫的感覺,也可以是長期的傾向。我們的突破性研究顯示,感恩傾向較強的人較常體驗正向的情緒,如愉悅、熱情、愛、快樂、樂觀等,培養感恩心讓人較不易受制於極負面的衝動,如嫉妒、不平、貪婪、怨恨。此外,我們發現擅於感恩的人較能因應日常生活的壓力,面對可能引發創傷的壓力時,能展現較強的韌性,身體較健康,生病也較容易恢復。

我們的研究結論是,感恩心會讓你感覺與別人更親近,人際關係更好,甚至能增進利他精神。不僅如此,你會對人更慈悲,更寬大,更接近上帝。總而言之,感恩心將惜福的心提升到最高點──能夠珍惜人生、人際關係以及上帝的恩惠。當你能享受並珍惜你所擁有的,當然會比較快樂。

感恩心需培養

所以我要從科學的角度主張:感恩心的確是快樂與否的關鍵。人人都想追求快樂,但多數人都以為快樂要仰賴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外在事物,相信(會議室或臥室的)成功讓人更快樂。但最近有專家研究相關的科學文獻,顯示快樂能帶來很多好處,而且是先有快樂再有那些好處。

也就是說快樂讓好事發生,讓正向的結果更可能到來。快樂的好處包括收入較高、工作表現(生產力、品質、成就提高)較佳,能獲得社會報酬(婚姻幸福持久,朋友較多,社會支持較堅固,社交互動較豐富),生活更精采、精力充沛、把握當下、身體更健康(免疫力提高,壓力降低,疼痛減輕),甚至更長壽。

深刻、持久的感恩心──能夠珍惜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快樂──是令人嚮往的人類特質。本書要探討的是:我們如何能擁有這樣的特質?如何能夠將感恩的感覺進一步轉化為個人的特質?感恩心是某些人得天獨厚的天賦嗎,因為他們天性開朗,不會直覺感受到活在世上的焦慮、痛苦與孤立?感恩心是否源自與生俱來的樂觀性格,或是我們可以自主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做一個感恩的人嗎?我的結論是感恩心確實可以靠後天培養,成為快樂的重要元素。

摘自《愈感恩,愈富足》 張老師文化 提供◇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在這個靠佛教徒的朝聖為主要收入的小村落,村民的主要信仰卻是印度教。因此,淡季時(3月到10月)它是個炎熱而安靜的小城,適合靜靜的遊賞與冥思,到了旺季時,卻是人聲鼎沸,充滿了宗教蓬勃的氣象。
  • 我一開始是做插畫家,但我很不喜歡配合故事去畫圖,所以我決定寫屬於自己的故事書。然後我很快的就發現,比起畫畫,我更喜歡寫作。現在我也會幫自己的大書畫插畫。
  • 那晚下著雨,低吟的細雨。許多年後,美琪只需閉上眼睛,就能聽到那陣像細小的手指般敲著窗戶的雨。夜裡某處,有隻狗吠叫著,美琪無法入睡,不時輾轉反側。
  • 看完了這本書,做老師的,希望自己是這本書中的老師;做家長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書中的老師教,最主要的是,我們看到老師原來應該如此,難怪她手上沒有帶不起來的孩子。


  • 當我介紹瑪莉亞出場時,觀眾鼓掌歡迎她。她腳踝上帶著電子腳銬、前額貼著一大片瀏海、穿著垮褲和態度惡劣的日子早已遠去。她現在是大學生,大多數的時間在美國各地旅行,毫無畏懼的告訴每個曾拒絕過她的人她的故事。
  • 馬爾巴上師聽了這個夢後,知道和他的夢一樣,點化同一件事,心裡非常高興,但他知道天機不可過早洩露,便一本正經的說:「人生都是虛幻不實的,何況是夢?不用管夢是什麼意思了。」說完,又對師母說:「我今天要到田裡耕種,你幫我準備一下。」
  • 最近一段時間,西藏活躍在世界的舞台上,各地發生的西藏事件,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雪山之光》,正巧在全世界聚焦西藏問題時出版問世。
  • 舊世界裡的人在發現澳洲之前,相信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個想法無懈可擊,因為看起來,這和實證現象完全吻合。看到第一隻黑天鵝,對一些鳥類學家(以及其他極為關心鳥類顏色的人)而言,也許是有趣的意外,但這個故事的意義並不在此。
  • 五年前,尤金尼亞‧尼可拉維納‧克拉斯諾亞(Yevgenia Nikolayevna Krasnova)是個沒沒無聞沒什麼作品的小說家,學經歷倒是很特殊。她是一名對哲學感興趣的神經科學家(她的頭三任丈夫都是哲學家),哲學深深地滲入她那兼具法俄血統的腦袋,並表現在研究及創作的文體上。
  • 閱讀本書,勾起我幾個生命片段的回憶,這些片段帶我重新觀看、深思至親走過的巨大傷痛,他們對於感恩的理解、體會與實踐為何?那些令人難以想像的超越及動能從哪裡來?本書激發了我回顧品味的深度以及開創前瞻的豪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