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首詩把雨擬人化了,說它「知時節」。之所以好,是好在「適時」,是好在有意「潤物」而無意討「好」。而其中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一組名句,表面上是說好雨無聲無息的潤澤萬物而不願人知,而它蘊含的意義和引申的作用,就令人的思考方向有不少揮灑的空間了……
孟母三遷的故事,誰都耳熟能詳。她發現除了自己的言教、身教之外,周圍環境的影響更是深且巨,於是開始了漫長的遷居,最後才搬到了鄒城的學宮附近。因周遭常有讀書人來往,他們高貴的氣質、從容的風範、優雅的舉止,使附近的居民無意中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初解人事的孩童,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節,莊嚴肅穆而有模有樣。至此她才安心定居而留下了歷史上的這一段佳話。
筆者的兩個兒子,從沒上過幼稚園,跟著我隨班附讀。學會拼音之後,一摞子經過挑選、加上注音的優良兒童讀物,一台小型錄放音機,十幾卷我自己錄製的故事帶,就這麼樣度過了學前教育階段。二十四孝,忠、孝、節、義的古人事跡,格林童話……等等,陪著他倆度過了不少晨昏。因此個性還算沉穩,在這世風日下的此刻,尚能守住一定的道德底線,不能不說是那段日子,那些精神食糧所起到的正面薰陶、潤澤的結果。
其實古人比我們聰明得多,他們早就察覺這種道德、禮教善化人的力量與感化、澤被的威力,所以有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成語作為這一組名句的最佳詮釋。古人一直言傳身教的默默作著示範,將人該具備的道德、操守、行為準則,有意無意、有形無形的發揮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引導作用。就連雙方爭戰、對壘時,也知道如果能做到「兵不血刃」的仁義之師,就可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道理。誰都明白道德教化的無形之功與人心感化的巨大威力。
隨著科技的昌盛、產品的新奇與多元和電視的大力普及,世人的惰性自然而然、悄沒聲息的逐漸增長,不願自動的閱讀什麼,一味的鑽進聲光影音的電腦、電視裡沉迷。久之,人們像吸食毒品一樣,長期浸蝕而不自知。在毫無防範意識下,在完全放鬆戒備中,悄悄的改變著過往美好的一切,不知不覺的發生著不良的影響。這種「風」潮,「潛入」每個角落,吸引、誘惑著家庭教育全面瓦解後的人們。
如今的下一代,浮躁不堪、靜不下來、聒噪煩人……「過動兒」的問題浮上檯面。我覺得那是不良環境造成的因果。從懂事起,整日接觸的都是不健康的東西:不良的掛畫、不適的遊樂器材、不當的電動玩具充斥。而大人忙著賺錢,過度勞累想好好休息,嫌孩子吵、礙事,隨手弄個打打殺殺的電動遊樂器玩兒去!
那吵雜不堪的聲光效果,那暴力攻擊的遊戲內容,長久耳濡目染,於是就產生了這種浮躁不安、靜不下來的後果。長期處於強光音效間,講話必定大聲,性情當然不穩,這就是「過動兒」的肇因。這就是科技產品「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負面效果」。
稍具知識的人,都有個共同的感覺:今日的社會病了,人心壞了,倫理道德無存,正義公理蕩然,但卻感到無能為力。每天只能憂心忡忡的看著各種亂象不斷的上演而隨波逐流、欲振乏力……。
孩子生下來是一張白紙,他就靠著觀察、模仿、學習周遭人、事、物的一切長大,所以說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鏡子,是大人一切言行的反射。我們能不戰戰兢兢的面對這一切嗎?能不謹言慎行嗎?能忽視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啟發、指引作用嗎?誰都知道這個道理,可誰都懶,都短視近利,覺得長大了,他自己就懂事,會變好!是有這個可能,但為數少得可憐,要將眼光放遠,要有為後代做犧牲的胸襟。
其實這個社會的敗壞,每個人都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從沒有人想過,個人得負最大責任。更不是因為大家都有責任而我就不必負責任!現在的世道,只知追名逐利,眼中只有自己,連為後代子孫做些少許的犧牲都不可得。於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不良後果,悄悄的改變著所有人的觀念、意識、看法;改變著周遭的環境、生活起居;改變著所有人的心性作為與道德操守……發展到現在,整個社會百病叢生。
如果人人都能覺醒,都能認清並察覺到自己負有責任,都願意從自身做起,匡正這種不良現象,回歸到古代道德昌盛的頂峰,人人都自動自發的起到這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細膩無形而循循善誘的引導作用,人人都發揮好的、正的、善的誘導示範,而不是逃避、推諉、事不關己,那麼我想整個社會風氣的導正,指日可待!@*
更多:「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