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0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卞金峰台北縣二十九日電)存在世上長達四億多年的「活化石」鱟,原在台灣西部、澎湖與金門沙灘都常可見到,但根據研究,2003年至2007年的稚鱟族群密度正在減少當中,為呼籲民眾及政府正視這項生態問題,野柳海洋世界特別舉辦活化石「鱟」的特展,希望喚起大家對「鱟」物種生態的重視。
野柳海洋世界人員指出,鱟的長相像蝦又像蟹,外國人稱為「馬蹄蟹」,因外型與頭盔相似,也有「鋼盔魚」的綽號,每當春夏季鱟的繁殖季節,雌雄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碩大的雌鱟總是馱著瘦小的丈夫匍匐而行,故鱟又享有海底鴛鴦魚及夫妻魚的美稱。
研究人員也表示,鱟從四億多年前至今仍保有原始而古老相貌,也有「活化石」之稱。從事台灣三棘鱟保育多年的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章波表示,以往鱟在台灣西部、澎湖與金門沙灘相當常見,但因人類捕殺、海水汙染及海岸地形受破壞,現在台灣本島的鱟幾乎已經絕蹤;目前野生的成鱟族群僅零星分佈於金門、澎湖一帶,而稚鱟僅存在金門潮間帶。
陳章波還說,根據稚鱟族群的調查結果顯示,在金門的夏墅及位於古寧頭鱟保護區內的北山、南山一帶,自2003年至2007年間,稚鱟的族群密度正在減少當中,若不積極關心及保護這個物種,台灣恐怕要絕「鱟」。
陳章波指出,台北萬華龍山寺入門前的一對石刻上,分別刻著「章魚」與「鱟」,代表「彰顯孝道」,因為「孝」的台語與「鱟」的音相同。
野柳海洋世界經理錢建龍也表示,以前台語稱抓姦為「抓猴」,傳說也是從「抓鱟」的諧音轉化而來的,因為鱟又稱「夫妻魚」,每年的五月到九月,配合潮汐,在農曆初一或十五,成雙成對的鱟會從沿海游至高潮線附近產卵,公鱟緊緊抱住母鱟,讓人感受到牠們的感情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