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對楊柳情有獨鍾,我相信按照佛教六道輪迴的說法,我肯定轉生過楊柳,可能還不只一次哪!經常路過的一處社區,有那麼一道三公尺寬的大排水溝橫亙,那還是民國初年,本市有名的灌溉渠道——瑠公圳呢!如今也只能成為兩旁住家排放廢水的替代物了。十年前有一任市長,用心的整治了一下,將圳底加高,砌上水泥駁坎,疏通了圳底淤積物,兩旁岸上栽上楊柳,夾上幾盞路燈、安上幾條長椅,哇!那真是心隨境移,一片景,一種心情!
清晨時分,「綠楊煙外曉寒輕」,讓人馬上把對生活的熱情翻騰起來了,不再為老闆的苛刻要求而傷懷。夜晚時刻,朦朧的路燈光暈裡、柳條織成的綠簾中,對對情侶含情脈脈,浪漫唯美。只可惜不知是否水土不服,或者照顧不周,經過多次颱風的掃蕩及少雨的後果,時至今日只餘孤伶伶的一株,憔悴蒼老,奄奄一息,昔日那長條飛舞的風光不再……。
非常羨慕古人,心地單純、生活簡樸,隨時與大自然親近,鎮日裡狎遊賞玩,把四季的柳色風情都仔細品味。春日細長低垂的柳枝,隨風輕颺,最易使人聯想起舞筵上,觥籌交錯、歌管迭奏、紅裙飄轉、綠袖翻飛的舞女的輕盈舞姿。除了柳的身姿俊俏裊娜可稱第一之外,每年它還是最先向人們報告春神駕臨的消息的。因著那春天剛吐的青嫩葉芽兒,細長像眼,似睜似閉,欲舒還卷,而以「柳眼」名之;柔長的柳條,千枝萬縷,被風吹拂而搖曳生姿,宛若妙齡女郎婀娜移步的神態;待到深秋日暮,斜陽照著稀疏衰落的柳枝,秋蟬緊貼其上淒厲哀鳴,「高柳亂蟬嘶」,那柳的殘枝敗葉凸顯秋日的零落憔悴……。
漢代都城長安東門外的灞橋,柳色如煙,都城人們送別親友至灞橋而止,折柳枝為贈,古代女子送別情人更是如此,似乎人們以為柳條的絲縷,可以繫住離人的情感,使勿相忘。可見柳的多情與動人之處!此後「折柳贈別」成為我國民俗,我想也是因著它總長在堤旁、水畔、渡頭、橋邊等分手之處的緣故吧。而以柳條之柔細比喻婦女之腰肢,是我國很具民族特色的意象:「柳裊輕風似舞腰」、「娉婷似柳腰」……都是例證。詞人們更常以柳葉比喻婦女之秀眉:「人似玉,柳如眉。」、「玉如肌,柳如眉。」……而那柳絮如花似雪,隨風飄飛翻滾,真是美極、盛極,迷離一如夢境,「濛濛亂撲行人面」……似乎這柳無處不美、無處不可吟詠、歌頌。
而柳永〈雨霖鈴〉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時不時躍上我的腦海,浮現我的心頭,總在心有所感、情有觸動時翻出來仔細咀嚼、細細品味,想像今宵旅途中的況味:一舟臨岸,酒醒夢回的人,抬眼望去,只見水面一片蒼茫,習習的曉風似有還無的輕拂著岸邊的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頭,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成充塞了淒清氣氛的畫面。這該是一幅工筆小幀,無比清麗與孤寂!
學了畫之後,總想將這名句以彩筆表達景物,用尺幅再現意境,曾試著畫過兩幅,除了清、冷、靜、寂之外,總覺得缺少些什麼。隨著技巧的純熟、俗念的沉澱,終於在最後一次個展中,重新以水彩對開呈現如上的畫面。除了舟、柳、月、水仍是之外,突然心血來潮,在溟濛的曉色中,淺淺帶上一筆粉彤!整個畫面隨之鮮活了起來,在清冷中,浮現一絲希望,自己感覺意味無窮、耐人尋繹,也許一如此詞的結尾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之外的另一種體會吧。現在終於明白,冥冥中自有人提示於我:人生不再清冷孤寂,生命不再無可奈何,離情不再愁腸寸斷,遠處天際真理早已閃現,你只要信心十足,邁步向前,即可擁有……。@*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