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和是個傳奇人物。在台灣精神醫學領域裡,就我所知,大概除了林憲教授之外,很難再找到像他這樣,活得如此豐富多采、充滿曲折與驚喜的大半生。
因為如此,一年多前,在《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堃傳記》「殺青」之後,佳璇開始思索如何解讀「張文和」這個傳奇時,我已直覺這將是一個相得益彰的「夢幻組合」。文和的傳奇與內心世界,大約只有透過佳璇這樣一位勤學多聞、心思細膩的醫壇才女,才有可能清晰地呈現。文和「唐山過台灣」,是台灣的幸運,而台灣也以才華洋溢的佳璇回報。一年多的心靈交會,辛苦耕耘,加上「三不五時」杯觥交錯的歡樂時光,孕育出何其甜美的果實,讓傳奇不再是傳奇,卻也更加傳奇。閱卷之餘,唯有無盡的感嘆與感謝。
多年來常常設想,當年文和選擇來台,是什麼樣的心境。透過佳璇的觀察與敘述,我們對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以及文和的心路歷程,終於能有相當的瞭解。
文和選擇離美來台時,台美斷交不久,台灣經濟尚待起飛,人心惶惶,「難民」(因怕共產黨而移民)潮湧。政治因素之外,多數青年學子,亦以赴美深造為其「生涯規劃」之不二選擇。文和「反其道而行」,主觀上容或有他不得不然之處;但從旁觀者的眼光來看,他絕對不是沒有其他的選擇。
文和是個極其聰明的人,但是他能做出這樣與眾不同的選擇,難道只是因為局勢險峻不得不下險棋?更重要的,絕對是他的勇氣,他對(多數尚未謀面的)台灣同仁的信任,還有他對台灣的信心與期許?因為這樣的信心與期許,台灣成了文和的「流奶與蜜之地」,也成就了他後半生的豐收與貢獻。
如書名所示,這本書講的是一個人一生一世的追求,因此,也可以說是一個「愛情」故事。十年下放,壓不斷他對新知的渴望與探索未知的熱誠。這樣的熱誠,這樣的渴望,這無可壓抑的、體現自我、展現與生俱來的創造力的衝動,驅策著他從大都到隴南,由燕京到華府,終能在象山之麓安身立命,又由此走向世界。
人生因為熱情與渴望而豐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雖然「溯迴從之,道阻且長」,但還是不得不無盡地追求,而且是「想方設法」去追求──身為科學家的文和,就得用種種科學的方法。年年月月,尋尋覓覓,終於「經史如詔」,終於「金石為開」。天下還有什麼更美好的事情?
所以,在文和極其戲劇性的一生背後,更為可貴的,毋寧是他對「人間世」的信心,對於「道」的信心,對於「由思得道」的信心。多麼神奇啊,人的腦子居然能夠去探索宇宙與生命的奧妙,去理解宇宙、生命、乃至於人心運行之規則。因為他的「久於其道」,我們也更容易相信,雖然人生是永無止境的追尋與摸索,「道」是在那裡的,這個世界是有道理的。這看來如此紛亂的「人間世」,原來就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
我想這應該是我最感佩張文和教授的地方,也是我最感謝本書作者吳佳璇醫師的地方。◇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