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物質不豐厚的古代,人們道德水準高,自我約束力強,思想單純,胸襟開闊,大家都是性情中人,一旦成為知己,則義重情深,縱使中途分離,因著山川阻隔,往來不易而造成了連繫困難,再難聚首,但美好的短暫相聚時光,永留心底,那股溫馨的回憶、堅定的情誼,總是雋永而綿長:那伯牙為鍾子期碎琴,只因知音難覓;甚者為一句承諾,可以犧牲性命,肝膽相照。
其實那時候的人,樂天知命,不做什麼非分之想,聚時珍惜,離時曠達。既然人生如飄蓬,長相聚首無法掌控在能力有限的人們手中,那麼就讓所有天下人間重情知義的人,不要太在意別離。相聚固然值得相惜,在不能時,就用一份最最誠摯的情,化萬里天涯成比鄰而居吧!王勃與杜少府之間的男兒豪情,拓展出一種天遠地闊的襟懷,讓人為之撼動!時空雖阻隔了知交的形體,而心、而情、而意,它不僅能跋山涉水、經霜歷雪,甚且幽冥路也阻擋不了!
仔細咀嚼品味這兩句詩,總讓人嚮往古人那種朋友之間相知相契的至情,和面對離別時所表現出的一番內心情境的豁達與灑脫!
反觀今日資訊發達,交通便捷:一封電郵、一通電話,甚或搭上飛機朝飛暮至,立刻可以與地球另一端的友人連繫,那真是天各一方的知心朋友,宛如近在咫尺的芳鄰一般,是體會不到古代那種時空的冷酷阻隔所造成的別緒離愁的憾事。而手機的普及,更能隨時掌控知交的一舉一動,時刻得知對方的一言一行,而這些科技物質的烘托所建立的友誼基礎,反而脆弱已極,在切身利益面前顯得不堪一擊,經常好友反目成仇,那是因為相處機會的增多,對方的短處昭然若揭,心態暴露無遺,因而成為生死之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連新婚夫婦、恩愛夫妻都難長久,何況朋友?
今古相對比,似乎這兩句詩都適用:一方面凸顯今日尖端科技的進步,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到如此的地步!只是頻繁的接觸,發展出多采多姿、多面性的友誼,而什麼東西多了,人就不重視、不珍惜,久而久之即顯得平淡無奇,關鍵時刻,哪顧及情義?立即分道揚鑣,或者惡言相向、互揭瘡疤。反不如古人的聚少離多,美好的印象,歷久彌新,深厚的情誼,珍貴無比!形體的隔離怎能阻擋精神的連繫?這一點可能是出生在今日的年輕人所體會不了的。當然這只是自己的一愚之見罷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