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教學就是娛樂

文/波茲曼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我之前寫了一本書──《教學是一種保存活動》,以所有篇幅詳盡討論電視和學校這兩種課程的對立本質。我要在這裡重提兩點,正好切中本書主旨。

堅忍苦讀在所難免

第一點,電視對教育哲學的首要貢獻是,它提出了教學和娛樂密不可分的觀念。這是一項全新的原創概念,其他教育論述都沒有提過,從孔子到柏拉圖到西塞羅到洛克到杜威,沒有人提過這樣的觀點。搜尋教育文獻你就會發現,有人認為當兒童對所學感興趣時,學習的效果最好。你還會發現,柏拉圖和杜威也強調這點,根植於深厚感情基礎的理性最能成長茁壯。甚至你還會發現有人說過,慈祥和藹的教師最能促進學習。

不過,從來沒有人講過或隱約提到,只有在教育等於娛樂的時候,有意義的學習才最有效、最持久也最真實。教育哲學家曾經設想適應文化是件難事,因為其中必然要受到各種約束。他們說過,學習必須循序漸進,堅忍苦讀在所難免;還說我們往往要捨卻個人享樂來成全團體利益,而且養成判斷能力、學習嚴謹概念思考,這對年輕人來講是很不容易的事,必須艱苦奮鬥才能成功。

沒錯,西塞羅說過,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擺脫現實宰制,然而,像現代年輕人這樣竭力反其道而行的人,可不高興擺脫現實宰制──他們根本是遷就現實來改變自己。

隨時都可以加入

面對這整個局面,電視提出另一種誘人選項,而且如我前面所說,這是完全原創的選項。我們或許可以說,電視提出的教育哲學是由三項戒律構成。這三項戒律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在所有類型的電視節目中都觀察得到,從「芝麻街」到「新星」、「國家地理雜誌」等紀錄片,到「奇幻島」等節目和音樂電視都不例外。底下就說明這三項戒律:

所有電視節目都必須是個完整單元,完全不必具備知識基礎。甚至還不得暗示學習要循序漸進,或說要先扎根才能累積淵博學識。觀眾必須隨時都能切入學習,而且完全不會跟不上進度。因此在電視上,你永遠不會聽到或看到節目一開始先提出警告,說是觀眾必須看過前面幾集,否則看這一集就毫無意義。電視是不分年級的課程,不論什麼理由、任何時間,它都不拒斥任何觀眾。換句話說,電視完全抹煞教育的順序、連貫理念,同時也徹底腐蝕了順序、連貫理念和思想本身的關連性。

不得令人心生疑惑

在電視教學當中,疑惑必然壓低收視率。觀眾學習時心生疑惑就會轉台,這表示節目中不得出現必須記憶、鑽研、應用,甚至(最糟糕的是)必須忍受的東西。這裡有個假設,那就是任何資訊、情節或觀念都可以安排得淺顯易懂,因為最重要的是要讓觀眾學得滿意,不是讓他們有長進。

遠遠避開闡釋

在電視教學的敵人中,連貫性和疑惑也包括在內,沒有一項比闡釋更令人生畏。爭執、假定、討論、說理、反駁等傳統理性論述工具,都能把電視變成收音機,更糟糕的是把電視變成三流印刷品。所以,電視教學一律採用講故事的形式,藉由動態影像和音樂襯托來講述內容。這種特色見於「星艦奇航」影集也見於「宇宙」,見於「小淘氣」也見於「芝麻街」,見於廣告也見於「星艦」系列。凡是不能同時以視覺呈現並納入戲劇背景的課程,全都不會在電視上出現。

這種隨時可加入、沒有疑惑,也沒有闡釋的教育,稱為娛樂恰如其分。當我們考慮到,美國年輕人除了睡覺之外,沒有其他活動比看電視占用更多時間,這時不免就要得出一項結論:如今大眾正在重新定位學習的意義。這便導引出我要強調的第二個重點,那就是這種重新定位影響所及,不只是導致課堂功能式微,而且諷刺的是,連教室這種教學和學習場所,也被改造成充斥娛樂活動的地點。

課堂改造成電視節目

我在前面提到:費城一所學校做了實驗,把教室改造成搖滾音樂廳。然而,這只是試圖把教育定義成一種娛樂的最愚蠢實例,從小學到大學,各級課程都逐漸提高視覺刺激的比重;學生必須理解的闡釋內容減少,閱讀、寫作的課業負荷減輕;還無奈地歸納出一點結論,認為培養學生興趣的主要手法就是娛樂。

我可以輕易舉出許多例子來填滿本章的其餘篇幅,顯示許多老師(有些是出於無心)如何把課堂改造成二流的電視節目。不過,這裡只以「咪咪號航海記」作為範例,或許可以綜括前述現象,甚至可以視之為「新教育」的樣板。「咪咪號航海記」是一項科學和數學計畫的名稱,這項計畫耗費龐大,集結了最富盛名的教育機構協力推動,包括美國教育部、河濱街教育學院、公共廣播系統,還有霍特、萊因哈特暨溫斯頓出版公司。

咪咪號航海記影集

「咪咪號航海記」電視節目每集播映十五分鐘,描述四個年輕人的航海故事。他們伴隨兩位科學家和一位脾氣火爆的船長,在緬因州外海航行觀察座頭鯨的行為。船隻由金槍魚拖網漁船改造而成,當船員駕駛船隻追蹤鯨群,一場暴風雨把船身打壞,船上人員困處無人孤島掙扎求生……

每集劇情之後還接著播映一段十五分鐘的相關主題紀錄片。在一段紀錄片中,一位少年演員拜訪長島格林波特的核物理學家泰勒。泰勒發明了一種冷凝海水淨化法。

這套電視節目播出時教師可以自由錄影存用,還有一批書籍和電腦習題可供補充教學之用。從這批教材可以學習四門學科內容,都由故事情節自然衍生而成,包括:地圖和航行技巧、鯨類和棲息環境、生態系以及電腦運用能力。

摘自《娛樂至死》 貓頭鷹出版社提供◇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自由的定義是做自己的主人。對許多人來說,這代表行動的自由、行為的自由、意見的自由,讓他們有機會完成自己訂定的人生目標。這種信念主要是從外在來定義自由,完全沒有顧到內心中念頭的獨裁性。這種對自由的定義在西方世界很尋常,認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根據衝動而行。這其實是蠻奇怪的想法,因為如此一來,我們反而成為念頭的玩物,任由干擾心的念頭來支配自己,我們像山頭上的草,風怎麼吹,草怎麼倒。
  • 我一直是喜歡閱讀和寫作的,從其中也得到了很多的啟發和樂趣,它讓我擁有一個更為豐美的心靈和相當精采的人生。而教書多年,我心中確實有很多的想法,尤其,在國文的教學上,如何提升他們的程度?
  • 一直是個好奇的人。

    有一個假日,和朋友一起逛街。看到有人在排隊,隊伍很長,直排到馬路上來。這是怎麼一回事啊?原來是個餐廳。客人太多了,等待的客人更多,不得不如此。

  • 颱風,對台灣人是耳熟能詳而且能切身感受的。

    1955年我上小學一年級,平生第一次寫作文,而第一個作文題目就是「颱風」,因為前幾日正好有颱風侵台。雖然那時字也認得不多,年紀小卻也就不知害怕,洋洋灑灑寫了一篇(而且記得沒有用注音符號)。

  • 美洲早期的移民十分善於描述颶風的影響,不過對颶風的結構卻一點概念也沒有。一直到了十九世紀初,自然科學界才開始把颶風當成一個龐大的渦流系統或旋風。

  • 閱讀《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會產生很愉悅的經驗,有一種有人正在為你加持氣場的感受,內在的能量會變得很高昂,腦子會變得很清明,尤其當書中的加油站工人蘇格拉底提出獨特的反問時,讀者會跟隨著敘述走,一起思考,也一起展開心智與心靈的神祕探索。
  • 1980年代,還在讀大學時,校園流傳著一本《新世界之旅》影印本,卻像是祕笈般在同學間傳閱,喔,對不起,那時候我們也沒有什麼智慧財產權的觀念。
  • 未來——「我希望透過這門課,能讓你開始看見自己與維繫你生命的土地之間的關係,並且找到自己,找到你的根。這裡沒有任何神祕學、魔術或宗教存在。只有對單純真相的理解。」
  • 「電視新聞、反交流、精神分裂、歌舞雜耍……民眾對漫無條理已經見怪不怪、娛樂得麻木不仁……」。這是在說二十一世紀的台灣電視嗎?不,是二十多年前的美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