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還在讀大學時,校園流傳著一本《新世界之旅》影印本,卻像是祕笈般在同學間傳閱,喔,對不起,那時候我們也沒有什麼智慧財產權的觀念。
記得傳到我這裡時,已不知轉了第幾手,只見紙張由於過度翻閱而斑駁,油墨粗糙污黑,卻增加了這本書的神祕感,反而更想清楚知道,書裡印第安巫士唐望教誨給作者卡羅斯‧卡斯塔尼達「抹去個人歷史」、「成為一個獵人」、「把自己開放給力量」、「停頓世界」等等神祕觀念。
那本書,就是1973年出版的《伊斯特蘭之旅:唐望的課程》,其實,卡羅斯‧卡斯塔尼達和唐望的奇幻旅程,早在1960年代即已展開,遠在環保運動、性靈覺醒甚至世人懂得荒野保育的重要以前,也直接呼應60年代的迷幻文化。
隨後,跟隨台灣翻譯風氣與世界接軌,這類書籍接踵而至,卡羅斯‧卡斯塔尼達九本唐望的故事書,在台灣都已出齊,新世紀叢書、台灣本土自然書籍風起雲湧,蔚然成林,自然保育成為所有人都知道的「政治正確」,正如《聖境預言書》作者詹姆士‧雷菲德曾把1980年代稱為「重返美國大西部」的年代,台灣讀者也跟著闖進書籍與文字的大峽谷,熟知每個關於自然、心靈與神話覺醒的觀念。然而,資訊豐富的同時,這一代讀者已不再經歷新奇,也逐漸失落被故事感動的能力。
於是,要重拾從閱讀直通心靈的感動,已不能僅僅靠理念的傳達與說教。邀請你讀讀這本湯姆‧布朗寫於1980年代初期的《松林少年的追尋》,暫且忘記理念與行動,讀一個真實的故事,僅從湯姆‧布朗與自然接觸、追蹤萬物蹤跡的記事體裡,嘗試拾回簡單的感動。
這本書,其實是湯姆‧布朗的第二本著作,第一本《足跡》1978年出版後,湯姆‧布朗和他教授求生和追蹤技術的學校造成轟動,這本書於是有那麼點前傳的意味,以散文的記事體,講述18歲到結婚的幾個片段。多年後,野人文化從這本書開始,連著出版三本《追蹤師》系列,則有撫平歲月脈絡、循著人生發展的心意。這一代的台灣讀者便可幸運地,追蹤著湯姆‧布朗的成長腳步,一步步接近自然之心。湯姆‧布朗就像他書中提到的小浣熊,為我們留下明顯的跡印。不必再像我當年讀巫士唐望的故事,只能跳著看,等待了整整20年後,才能拼湊起故事的全貌。
這一代的讀者還可試著將不同年代、不同作者的作品,連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歷程。如1977年出版,佛瑞斯特‧卡特寫的《少年小樹之歌》是少年接觸印第安心靈之歌,《松林少年的追尋》是青少年階段,而唐望系列則處處呼應著一個青年的疑問與開解。這三本著作的靈魂導師皆是印第安人,分別是少年小樹的查拉幾族爺爺奶奶,湯姆‧布朗與阿帕契印第安族的潛近狼,與屬於亞基族的唐望。其中《松林少年的追尋》中文版的問世最晚,但有了它的加入,卻使得印第安心靈三部曲得以齊全,不再失落青少年——人生重要的黃金歲月與印第安智慧相互觀照的見證。
讀一本書,當然不能解決所有的困惑與問題,但我們或許需坦然承認,相較於失落荒野的都市人,湯姆‧布朗的青少年經歷,就比多數人的一生還要豐富了。印第安祖父是他的導師,荒野是他投注一生的寄託,靜聽、感覺與敏銳觀察,就可從萬古恆存的舊世界裡發現「新世界」。少年的湯姆‧布朗說,來吧,做自己的追蹤師。◇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