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5/8人生黃金律》序 每天少工作兩小時,人生真棒!

彭懷真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從18歲起,我每天工作平均超過12小時,我比同輩更勤奮,總是比部屬、比學生更認真。因此有人如此形容:「彭懷真是龜兔賽跑中的兔子,跑得很快,只是他用烏龜的勤奮持續跑。」

過去兩學年,我帶領的東海大學學務處每天從早上7點50分到晚上9點50分都服務,中午與傍晚也不打烊。有時晚上11點多,我還去宿舍、教官室等視察,甚至去醫院探望學生。回到家,總是立即處理各種學生與部屬的電子信件。偶而一天工作14個小時還可以,連續如此25個月,就太恐怖了。我發現自己變了,很煩躁、很挫折、很累很累,我很討厭自己。於是我堅定辭去學務長,因為這隻又像兔子又像烏龜的中年男人快要崩潰了。

不擔任學務長,專心教書,每天減少兩小時的工作,回到過去一天12小時左右的習慣。如今,看了這本書,我決定再度改變運用時間的習慣,每天再減少工作兩小時。書中說服我的論點很多,其中最特別的,是作者提到「女性胸罩」的例子。他說:女性如果用「四分之三大小的胸罩」,太保守;但是「二分之一的胸罩」又太暴露,所以「八分之五」是合宜的。

放在每天的時間中來看,除了睡眠之外的16小時,應該只要工作其中的「八分之五」,也就是10個小時,而不是原來的「四分之三」的12小時。

依照作者的意思,10個小時要扣掉交通的時間,剩餘的用來工作。這很有道理,我每週有四天在學校教學研究,通勤時間比較省,可以多做一些。如果去外地演講或推動社會服務,要扣除路程的時間,不能太辛苦。

除了算清楚每一天的時間利用法則,更應該思考一生的時間運用狀況,大致也符合「八分之五」原理。聖經中最受推崇的摩西為人生如此總結:「我們一生的年日是 70歲,若是強壯,可到80歲。但是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依此看,人生有三大悲劇:不僅苦短,還得忍受身體的勞苦與心理的愁煩。因此,如何不勞苦、少愁煩、延長年歲呢?

強壯者可以活到80歲,我們到了50歲,已經到了壽命的「八分之五」。就應該如中國人最受推崇的孔子所說,要「知天命」,放慢腳步,避免太急躁,不要刻意地追求成功。

我馬上就50歲了,作者建議50歲後的收入應該降到原來的八分之五,這也很有道理。因為子女成年了,家庭走向空巢期,開銷減少,收入也可以適度下降。所以,我決定: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等,都可以「打六二五折」,把多餘的時間自由運用,如此的生活一定很棒!

人生要「量出為入」,出的少,入也要跟著減少。所以,我吃的食物、買的東西、閱讀的雜誌、看的電視節目等,也應該減少「八分之三」。

書中還提醒最棒的溝通法則是「用八分之五的時間來聽,用八分之三的時間來說」,所以我得減少說話,增加傾聽。避免長篇大論,多留些時間給想要和我說話的人。作者傳神地以「ON」(開)與「OFF」(關)說明現代人的無奈,經常讓「ON」攻佔「OFF」,前者好戰,四處侵略,讓「OFF」的地盤越來越小。今後我要固守「關」的陣營,不隨意對世界「開」。

本書最後也引用「龜兔賽跑」的故事。他分析:兔子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一開始跑太快,和烏龜等距離拉遠了,有了「睡長覺」的怠慢行為。假設兔子稍為休息(運用OFF)一下,元氣恢復之後,馬上再切換開關到ON,又可以再度拉開距離,就可以輕鬆獲勝。作者說:「兔子失敗,主要是因為牠不懂得如何適度、適當地調節牠的力量和速度。」這樣的人,豈不是隨處可見嗎?

建議你好好看這本書,不過,也可以挑重點看,只看八分之五。至於我寫序,也打了折,減了量。以往,我為天下所寫的序言多半是2,500百字左右,如今,響應「八分之五」原則,我決定寫1,500百字。省下來的一個多小時,我要去散步了!◇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日本人最喜歡努力了。 對人動不動就說「努力」,連自己都常把「我會努力」掛在嘴上。這是因為人們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將「勤勉是美德,努力必有回報」這類耳熟能詳的話,當成心靈的依靠。
  • 補作文、補數學、上英文、參加科學教室……休閒時間被補習班、才藝班填滿,還是不見起色。你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你最近幫孩子買書了嗎?你知道這個月孩子讀了幾本書嗎?孩子最喜愛一本書是什麼?
  • 閱讀確實可以增強國語文能力,但是請注意:效果的顯現需要時間。最忌諱的是父母時時擔心:「我家孩子最近光看課外書,成績一點也沒改善,到底有沒有效呢?」

  • 復活島上的石像,舉世聞名。可是,一般人大概不清楚,復活島上共有887個石像,大小不等。其中,280座石像昂首而立,遠眺天際;另外100座左右,散落在道路兩旁,顯然是正在運送途中。其他半數左右的石像,聚集在雷諾瓦瓦谷採石場,正等待啟運。

  • 「你媽怎麼那麼不一樣啊?」

    第一次被人家這樣問時,我還以為是我的耳朵出了問題,或者那只是個玩笑。大概是從小就跟在媽媽身旁的關係,習慣了媽媽的方式,我以為天下的媽媽本就都是這樣的。

  • 寂琦從小是我親自帶大的,有一段時期我因工作需要,給寂琦找到一個非常好的保母,但寂琦就是不肯接受保母。因此,不論我做什麼或到哪兒,總是帶著寂琦,或者由寂琦的爸爸接班照顧。
  • 不知從何時候開始,書在日本已經從「理所當然該讀」變成「不讀也無妨」。

    有些人也許會抱持冷靜的態度,接納時代所造成的變遷,但是我完全站在反對的立場。我堅決認為,讀書並非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應當養成習慣的「技能」。

  • 針對「為什麼必須讀書」的問題,我一定會先回答「因為讀書是塑造自我的最佳方法」。自我形成的過程是非常快樂的,能夠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創造自己的世界。
  • 新聞文化的沈淪,是以刺激、戲謔、懷疑和微不足道的「垃圾」共同展現?英國文化研究學者史都華‧艾倫於2004年再版的《新聞文化》(News Culture)一書中,回顧20世紀英國和美國多元新聞論述發展歷程,也探討21世紀新聞事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 談到一般人跟新聞媒體的關係時,常會想到一系列不同的類型。在這些類型中,昏昏欲睡、蠻不在乎的沙發馬鈴薯(couch potato,邊看電視、邊吃東西的人)是一個極端,而過度活躍的新聞迷(news junkies)則是另一個極端。可想而知,大部分的新聞消費者都位於中間地帶,尤其是在談到電視新聞的時候。在英美兩國,電視新聞很明顯的是最受人歡迎的新聞來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