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究竟真實》道

可道 非常道
文/傅佩榮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道,可道,非常道」,意即「道」,可以用言語表述的,就不是永恆的「道」。「可道」就是指可以用言語表述(言語和語言的含義不同)。

在文言中,「道」本來就有「說」的意思。「非常道」,這裡的「常」本來應該是「恆」,但為了避諱漢文帝劉恆的「恆」字而改成「常」。

「道」是萬物的根源

「名」是人的理解能力

「名,可名,非常名」,意即「名」,可以用名稱界定的,就不是恆久的「名」。

和上句同樣用「常」,一個翻譯為「永恆」,另一個卻翻譯成「恆久」,是因為只有「道」是真正的永恆,「名」只能說是恆久的,它和「道」不屬於同一個層次。

這兩句話放在一起,有很深的含義在內。「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基礎,它是本體,無法用言語表述;而「名」指的則是人的理解能力,沒有人類就沒有「名」。能夠說一句話、製造一個概念,是因為有人可以理解。

人類出現之前,說某樣東西是恐龍、熊貓或老虎,根本毫無意義,牠就是個生物,可以按照自然規律、食物鏈維持平衡就好了,無所謂名不名。只因為人有理解能力,「名」才有出現的必要。

「名」衍生了萬物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即名稱未定之前,那是萬物的起源;名稱已定之後,那是萬物的母體。

「無名,萬物之始」這句話在很多版本裡都是「無名,天地之始」,因為它們都採用王弼的版本;我以「萬物」取代「天地」,則是根據帛書甲本、乙本(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之《老子》帛書甲、乙版本,以下同),並參考王弼的注。

王弼的原文雖然寫「無名,天地之始」,但在注中則說:「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他提到「萬物之始」,而沒有提到「天地」,是因為假如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會產生下列問題:「名」之「無」、「有」為什麼會造成「天地」、「萬物」兩個層次?天地與萬物又是什麼關係?這些問題很難解釋。所以我決定根據帛書這最老的版本,不談「天地」,只談「萬物」。其實萬物就包括天地,存在的東西都叫萬物。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裡的「始」是起源,「母」是母體。「有名」,萬物就跟著出現,有如母子關係。母子在邏輯上是不能分開的,譬如稱呼一位女性為母親,表示她一定有子女。所以「有名是萬物之母」,表示「名」與「萬物」是同時出現的母子關係。

無欲可瞭解起源的奧妙

有欲可看出母體的範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意即總是在消解欲望時,才可以看出起源的奧妙。沒有任何欲望,沒有任何主觀成見,才能是什麼就看到什麼,才能瞭解起源的奧妙。這句是針對「萬物之始」說的。

「常有欲,以觀其徼」,意即總是在保存欲望時,才可以看出母體的廣大。「徼」指的是母體廣大的範圍,母體可以生生不息,衍生萬物。要「有欲」才能看到「有名」造成的萬物到底有多廣大。這句是針對「萬物之母」說的。

人在「無欲」時可以契合「無名」之境,進而觀照起源的奧妙。有「無名」,就要有「無欲」;「無名」就是沒有人的認識作用,「無欲」就是沒有意志的欲望作用。人在「有欲」時就配合「有名」,「有名」就會「有欲」,進而想正確認識「名」。

配合「有名」狀態的則是母體的廣大無邊;「徼」,即明白、開顯、空虛能受、歸趨之處、所及邊際等等。

舉一個科學的例子。科學家在觀察的時候,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完全不干涉,「常無欲,以觀其妙」,就會發現很多奧妙。譬如小獅子很可愛,但是雄獅子一定要把牠咬死,母獅子才願意跟牠走。如果是一般人,一定會拿槍阻止雄獅子咬小獅子,但這樣就干涉了自然法則,而產生混亂。

事實上,雄獅的行為並不會讓獅子絕種,反而可以改良品種,生生不息。這就是自然界本身的循環與平衡。

又比如烏龜上岸產卵,孵化出的小烏龜必須自己回到海中。在這個過程中,90%以上的小烏龜會被其他動物吃掉,雖然殘忍,但若不是如此,海面上將滿是烏龜了。

自然界就是如此奧妙,弱肉強食、食物鏈,表面看來很殘忍、很可怕,但這就是保持生態平衡的方法,也就是「常無欲,以觀其妙」。◇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寂琦從小是我親自帶大的,有一段時期我因工作需要,給寂琦找到一個非常好的保母,但寂琦就是不肯接受保母。因此,不論我做什麼或到哪兒,總是帶著寂琦,或者由寂琦的爸爸接班照顧。
  • 不知從何時候開始,書在日本已經從「理所當然該讀」變成「不讀也無妨」。

    有些人也許會抱持冷靜的態度,接納時代所造成的變遷,但是我完全站在反對的立場。我堅決認為,讀書並非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應當養成習慣的「技能」。

  • 針對「為什麼必須讀書」的問題,我一定會先回答「因為讀書是塑造自我的最佳方法」。自我形成的過程是非常快樂的,能夠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創造自己的世界。
  • 新聞文化的沈淪,是以刺激、戲謔、懷疑和微不足道的「垃圾」共同展現?英國文化研究學者史都華‧艾倫於2004年再版的《新聞文化》(News Culture)一書中,回顧20世紀英國和美國多元新聞論述發展歷程,也探討21世紀新聞事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 談到一般人跟新聞媒體的關係時,常會想到一系列不同的類型。在這些類型中,昏昏欲睡、蠻不在乎的沙發馬鈴薯(couch potato,邊看電視、邊吃東西的人)是一個極端,而過度活躍的新聞迷(news junkies)則是另一個極端。可想而知,大部分的新聞消費者都位於中間地帶,尤其是在談到電視新聞的時候。在英美兩國,電視新聞很明顯的是最受人歡迎的新聞來源。
  • 從18歲起,我每天工作平均超過12小時,我比同輩更勤奮,總是比部屬、比學生更認真。因此有人如此形容:「彭懷真是龜兔賽跑中的兔子,跑得很快,只是他用烏龜的勤奮持續跑。」
  • 適度、適當的中庸之道
    這個標題也是本書的主題。

    意思是說,如果想同時讓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就不該強迫自己凡事一定要得到滿分,而是維持適度的努力、保持適度的成功,這才是無上的祕訣。

  • 生命的體驗顯現在生活之中,生活是日日都在進行的,因此針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以及面對生活的態度與動力,是父母在執行家庭教育及教養的重要課題。孩子年幼的時候是奠定生活能力的最佳時期,生活好習慣的養成要靠父母的把關及涵養,因此父母要經常在職進修、充實自己的親職知能,以傳達正確的教養信念、知識,並且展現有助孩子正向發展的親職行為。
  • 「我要買!我要買!」K小弟站在超市的貨架前,雙腳亂蹬,哭個不停。手上抓著自己從貨架上拿來的零食糖果盒。盒內是一條口香糖和附贈的玩具。搞不清楚是為了買口香糖還是買玩具,反正就是一個「附贈玩具的零食」。
  • 很多人對我說:「你為什麼還要做《老子》解讀這種事呢?《老子》的研究不知道有多少;《老子》的翻譯,在大陸、台灣隨便一找就是十幾種以上,為什麼還要再做一種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