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聽覺之美–沉澱噪音,昇華心靈

蔣勳
font print 人氣: 155
【字號】    
   標籤: tags:

談到聽覺,希望大家不要認為聽覺指的只是美好的音樂,日常生活中,我們用語言與他人溝通,我們身體一行動就會有聲音出來,這些講話、行動的聲音,其實反而是生活裡最應該要去整頓的,可以形成聽覺之美。我們不要讓這個社會的噪音多過於順耳之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有時候我們聽到一個人的聲音覺得好美——不論是當面說話或講電話,或者自己的心情有一點低潮沮喪時,你聽到他的聲音就感覺得到很大的安慰,因為那個聲音本身從容不迫、不慌不忙;他可以利用身體發生的這個氣流,讓你感覺到一種安定,一種穩重。

可是相反的,我們也看到一個社會裡充滿著各種叫囂的聲音!那些好像很憤怒,帶著攻擊性,所以發聲的方法全部是尖銳的,聽起來甚至像指甲劃過玻璃一樣的那種……全身會起雞皮疙瘩的感覺。當這樣的聲音充斥太多的時候,我們感覺到這個社會裡人跟人在對話時,都想用聲音來壓倒對方。

可是注意一下,能夠被記憶、被感動、被人的心靈所包容那種真正美好的聲音,都不是叫囂的聲音,不會是像動物受傷時發出的嘶吼,而會是非常安靜的、沉穩的聲音。我一直感覺到在我們所處的社會當中,聲音是我最關心的一個課題,因為我覺得聲音會直接影響到人的情緒。當身處的環境嘈雜、混亂,所有的聲音沒有秩序,都變成了污辱別人的聲音、責罵別人的聲音、打擊別人的聲音的時候,只會讓人感覺到慌亂。

這個時候,我一定要趕快逃掉。我逃到哪裡去?也許我會到山上靜靜地坐下來,去感覺風吹過樹葉的聲音。

平常我們覺得風吹過樹葉,不應該會有聲音,其實有的。像棕櫚樹、芭蕉樹的樹葉很大,風吹來會聽到「嘩嘩嘩」的聲音。樟樹的葉子就小很多,可是風吹時還是會發出聲音——只要我們靜下心來就聽得到。

(攝影:楊雅棠)

靜聽松風

南宋有位畫家名叫馬麟,他的父親:馬遠,也是一位名畫家。馬麟有一幅作品陳列在台北的故宮博物院,我從很年輕的時候就對這幅畫很有興趣。

這張畫非常漂亮,叫做「靜聽松風」。馬麟描畫一個穿著柔軟長袍、頭上戴著帽子的人,坐在一棵松樹底下。繪畫屬於視覺,當然我們不可能聽到聲音。

可是很奇怪的,凝視這幅畫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坐在松樹之下的那個人,他的眼睛半張半閉,好像正試圖將視覺轉成聽覺;有點像人們聽到最美好聲音的時候那種陶醉,會將眼睛半閉起來,不看任何的東西。他的帽帶被風吹飄起來,衣袖也飄揚著……連松樹上掛著的一些輕盈藤蔓,也被風吹飄起來。

這是一張透過視覺來表達聽覺感動的畫,它表達出:我們要安靜到一個程度,才能夠聽到風吹過松樹的聲音。

大家知道松樹是寒帶植物,葉子細細的像針一樣,所以被稱作松針。當風吹過松葉時,那個微細的聲音很不容易聽出來,可是這幅畫告訴我們,靜聽松風,一定要到最安靜的狀況,我們才聽得到風跟松的關係,聽到風入松的聲音,這是不得了的一個境界。所以真正聽覺的修養,並不只是外在客觀存在的事實,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心靈上如何能夠把所有的噪音沉澱、再沉澱,最後昇華出屬於很內在、心靈上的聲音。

我忽然想到古代的古琴曲譜中有一首就叫「風入松」,在用古琴彈這首曲子時,表現出的是非常安靜的聲音。還有鋼琴這個字的英文「piano」,原義就是「輕」;剛開始彈奏鋼琴時,大家常覺得在琴鍵上乒乒乓乓地敲打很過癮,不過最高明的演奏者,卻是能夠輕巧控制琴鍵,好像在跟你的心靈對話,那種輕、那種慢,才是彈奏中最難控制的部分。所以我想,不管是東方或者西方,同樣都在尋找心靈裡面最深處的聲音。

很多朋友都十分喜愛音樂,常能從音樂裡得到很多的感動,很多的陶醉。那麼也不妨思考一下,「音樂」,是不是一定是指某一個範圍裡的音樂?還是我們每一天不管打電話、跟朋友說早安、道再見的時候,其實都是「音樂」,都可以對人創造出美好的聽覺。

超越「匠」的層次

想要成為一位出色的音樂演奏家,必須接受許多的訓練。一個最好的鋼琴演奏者、一個最好的大提琴演奏者,可能要從四、五歲就開始接受技巧上的訓練,多年之後才能夠慢慢的成熟。不過,很多人接受過同樣的訓練,最後只能夠停留在所謂「匠」的程度。

最好的音樂家所帶給人們的感動,往往不是技術層面。有時候參加一場音樂會,我們會記得很久很久,會跟朋友一直提說,某一天我聽到某一個人演奏的大提琴,在我心裡面一直迴響不已。

孔子也說:「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他聽過一個歌聲可以繞樑三日,那個聲音是迴盪不去的,他認為這樣的聲音已經遠遠超過了匠的技術,而達到心靈的一個狀態。

藝術之所以如此艱深的原因,就是因為藝術家們必須從技術的部分提升到「美」的層次,如果沒有做到,通常就被認為是「匠」。什麼是匠?就是擁有技術的人被技術綁住了,無法真正超越,達到心靈的境界。所以在很多東方的故事當中,提到對樂教的重視、對聽覺之美的重視,並不純然講述音樂的技術,而有其他的啟發涵括在裡面。

摘自《美的覺醒》 遠流出版社 提供 @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十一日電)資訊安全廠商趨勢科技從純科技融合藝文後,出版一系列叢書和舞台表演,預計三月份將由美學大師蔣勳從一幅幅畫作裡所隱藏的禁忌手勢與謎樣微笑中,破解瑰麗神秘的「達文西密碼」,並從歷史與科學、理性與感性等不同面向,引導大眾深入探索。 
  • 自由時報◎蔣勳編輯室報告: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畫家達文西,留給我們珍貴的藝術寶礦;美國作家丹.布朗則藉著達文西的畫,寫出浪漫驚悚的推理小說。今日刊出〈破解達文西密碼〉,作家蔣勳以其深厚的西洋藝術史背景為底,深入淺出講解達文西畫作《最後的晚餐》與《維特魯維亞人體比例圖》,更深一層點出在小說版本的《達文西密碼》中丹.布朗書寫運籌時的迷思,充滿雙重破解的趣味。
  • 一身黑色長衣,風度翩翩,脖子上則定要圍上一條紅色圍巾,美學演說家蔣勳現在到處演講,五百大企業對美學知識求知若渴不說,就連總統官邸也邀約蔣勳演講,曾被雜誌喻為台灣除了鴻海企業創辦人郭台銘之外「最忙碌的兩個人之一」,蔣勳昨天謙虛否認:「我跟郭台銘先生不能比的,我還是盡量保有從容的生活。」
  • 由14%博士、57%碩士共計約260位理科背景組成的工研院量測中心, 5日歡慶「工研院量測中心及國家度量橫標準實驗室十九週年慶」。當天除了頒獎給工作表現傑出者外,更邀請藝術美學大師蔣勳,以美學為科技人解釋度量衡科學,同時解讀度量衡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 【大紀元12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一日電)作家蔣勳又出書了,這次是他生活美學系列的第二本「美的覺醒」;蔣勳說,這是本「救贖的書」,三十多年來這個島嶼上的人迷信知性教育,感覺卻流失了,這種情形應儘快矯正,如果沒有感覺的教育,也就沒有了創意。
  • 一個來自英國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小男孩,他生來即賦有通靈的能力,能看見靈光和靈魂,能看見人身上死亡與疾病的顏色,能感應一個人的過去和未來。然而,他成了父母眼中的「怪胎」,不斷受挫,直到遇見良善請通達的家庭教師派特摩爾先生,才知道自己的與眾不同。
  • 尼古拉‧特斯拉,是電氣時代真正的先知!!!他的每一次預言,都能讓世界快速進步至少一百年──只是,人們視他為「科學異端」!
  • 無論如何,我已大致理清了兩岸客家曾家的關係。相信兩岸總有春暖花開的一天,當那一天來臨,我會帶著自由的臺灣客家子弟回去看看先人曾亮寅的故鄉,衷心感謝他當年的當機立斷,率領子孫遠離苦難的中國,投奔黑水溝,移民臺灣。
  • 高智晟承傳了母親的善良、勤勞和堅忍。他做律師,常常是免費為最底層窮人打官司。他走在燈火輝煌的大街上,心想著那些還在苦難中掙扎的人們,所以他告訴妻子,「我覺得我跟這個社會是隔開的,我融入不到這個社會當中。因為我掙的錢越多,我的當事人的苦難越多。」
  • 爸,書終於要出版了,我花了好多時間重新認識您,拼湊您,書寫與刻劃您,您又重新活過來了,活在我們的心裡,活在臺灣的歷史與未來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