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延安日記(28)

彼得.巴菲諾維奇.弗拉基米洛夫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8日訊】1942年12月3日

王明住在女子大學附近。我們按俄國人的習慣管他的中國妻子叫羅莎.弗拉基米洛夫娜。

博古住在東門外他的印刷廠附近。洛甫和王稼祥住在楊家岭,朱德和葉劍英在王家坪。

凱豐是晉西北分局黨委書記,反蘇分子。是個相當古怪的人。

江青非常友好。她經常拜託我們,並邀請我們去騎馬。

她原名李雲鶴,藝名藍蘋。

她告訴我們,她1912年出生在山東諸誠一個窮苦人家。早年喪父,母親不得不靠幫佣為生。她很疼愛江青,用自己一點微薄的收入供女兒上小學。

江青17歲時進入山東省立中學,改名欒淑蒙。1929年她轉入青島藝專,決定從事戲劇工作。據悉,江青在她的事業上得到過一些有勢力的保護人的幫助。

比如,1934年她同富有的黃敬一起遷居北平,在北平遇見彭真,參加了革命活動。當代中國作家寫的劇本上演時,她往往扮演貧苦農婦。

後來,她隨山東師範學校的王來天(譯音)教授到了上海。

這位教授設法讓明星電影公司跟她簽訂了合同。她演過一些抗日愛國的影片。

江青成為毛澤東夫人之前,換過四個保護人。每換一個,她在等級社會的階梯上就爬高一步。

但這無論如何是未經證實的消息,可能是不準確的。

江青總是那樣和譪,健談。

我們對她已經形成了一定看法,但不是她想讓我們接受的那種看法。

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是她突出的特點。她清除一切障礙,盯著社會的顯要地位頑強地往上爬。她毅然克制自己,無情地驅策自己。她惟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事業。她急於要趁她年輕的時候達到自己的目的。

1937年,江青隨一批演員到了重慶。1939年出現在延安。在這裡,人們把她當作真正的電影明星,她可是飛黃騰達了。

她丈夫的全部機要通訊現在都歸她掌握。她了解他所有的計劃。康生很看重她。總之,她是她丈夫的私人秘書。
———-

延安至今還是陽光閃耀, 萬里無雲的好天氣。我穿著棉衣。在太陽底下熱得出汗,在陰涼處又凍得要死。

夜間,氣溫降到零處以下。空氣清新。

窯洞盡頭的角落裡放著一瓶酒。這種烈酒是招待客人的。為了保存好,每次打開後我都用蠟封上。

密封瓶子裡的酒不斷減少,最怪。

1942年12月6日

“教條主義者”受到譴責,說他們想把革命鬥爭的主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想”通過奪取城市”獲得勝利。

毛澤東認為,這是”教條主義者”的主要錯誤。

毛澤東認為,反革命勢力在城市中地位極其牢固,因此,中國紅軍無法進入城市。這是中國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必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獲得勝利的農民革命包圍城市,然後奪取這些反革命的堡壘。

實際上,毛澤東這個理論的含義是:農村是革命的根據地,農民是中共的骨幹力量。農民,只有農民,才是革命的支柱。

這種理論的後果已很清楚—城市革命活動急劇低落下來,黨失去了同工人階級的聯繫。

毛澤東點了博古、王明和李立三的名,把他們列為”教條主義者”的思想領袖,並說共產國際是他們的基地。

他蓄意把李立三的”左傾機會主義”與博古、王明等人聯繫起來。

既然李立三已經受到黨的譴責,那麼,博古、王明等人自然就該受譴責了。這步棋真高!
毛澤東把博古和王明叫做”左傾機會主義分子”,使黨的革命鬥爭遭到慘重失敗的就是他們。

毛澤東說,1935年1月在遵義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的決議,撤了”共產黨內左傾機會主義領導人”的職。現在擺在議事日程上的問題,是要從思想上根除”教條主義”的一切殘餘。(待續)(//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儘管有多年的內戰,儘管無產階級力量薄弱,而其領導人有的又犯了機會主義的錯誤,中共仍然領導著革命運動。這是十月革命思想影響的結果,是中共黨員英勇奮鬥的結果。中共面對著困難的局勢,繼續使人民為從封建的、資本主義的和外國的統治下解放出來而戰鬥。中國的勞動人民把中共看作十月革命原則的體現者,他們相信黨。
  • 我從《解放日報》上翻譯了一篇文章,題為《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文章號召,不僅在特區,而且在共產黨的所有根據地,都要以更大的熱情進行整風。這篇文章多處引用了古典作家的話(毛澤東的”古典”文風已為陳伯達確切掌握),而且大談其必須打垮日本人。
    我記下了另外一份文件,這是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交給我,幫助我正確認識延安形勢的。文件的內容是:

  • 軍隊從延安得不到一分錢,也得不到什麼給養。賀龍、劉伯承、聶榮臻、陳光和肖克除控制軍隊和地盤外,都有自己的兵工廠,而且自己發行貨幣。每個司令員都自己向農民收稅,沒有統一的稅收制度。
  • 一比較材料就令人十分沮喪。八路軍方面沒有採取任何積極的軍事行動!更有甚者,軍事行動都被嚴厲地禁止了。
  • 我們在電台值夜班時,阿列耶夫又憤憤地發泄了一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