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五日電)高雄港原本是全球第三大貨櫃港,近幾年鄰近國家急起直追,目前排名已掉到第六,去年高雄港貨櫃裝卸量衰退百分之二點五,首次呈現負成長,讓交通部不得不喊出是一大警訊。根據學者研究,高雄港未來營運受到的威脅仍大,自由貿易港的助益也待評估。
北台科技學院國際貿易系教授吳榮貴曾擔任過交通部航政司長,最近帶領海洋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碩士學生,共同完成「亞太地區全世界前六大貨櫃港未來運量成長的展望」研究調查。
這六大貨櫃港包括:香港、新加坡、上海、深圳、釜山及高雄。
根據研究結果,過去十一年間,航商服務於亞洲與歐洲,及亞洲與美洲間的大型貨櫃航線數從四十四增為九十六,不過,目前高雄港貨櫃裝卸量的比率卻是最低的,只有百分之十一,最多的是香港百分之二十四,其次是新加坡百分之二十二、上海百分之十六、深圳百分之十五、釜山百分之十二。
研究報告中推測,高雄港緩慢的成長速度,到了二0一0年,貨櫃運量世界占有率可能會降為百分之八。
研究中也推測未來六年,六大港口的貨櫃裝卸量,如果照目前趨勢發展下去,深圳及上海將在二00八年首度超越香港及新加坡,分列世界第一及第二大貨櫃港,釜山及高雄港將會是最後兩名。
事實上,為了提昇高雄港的競爭力與營運成果,去年初,高雄自由貿易港已掛牌運作,目前已有八家業者進駐,高雄港務局也鼓勵業者辦港區貨棧、物流相關業務,以提升貨物附加價值方式,發揮自由貿易港實質功效。
至於自由貿易港是否能有效提升高雄港的競爭力,交通部航政司長林志明低調說,因為進出口貨的減少是經濟面的問題,不是光靠港口改善可以挽救。
他也憂心,明年廈門三個深水碼頭將完工啟用,高雄港部分轉運貨可能會流失。
吳榮貴持相同看法,認為短期內,高雄港的轉運中心地位會因鄰近中國港口的發展逐漸下降,尤其南部地區原經高雄港轉運的貨櫃量會減少。
吳榮貴說,長期來看,高雄港的轉口貨櫃不只會減少,當航商逐步在中國建立轉運基地後,高雄港將不再是以往航商布線時視為重要的軸心位置,可能反而成為中國港口的接駁港。也因此,政府相關單位應亟早因應,尋求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