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23日訊】
菩薩點化 高僧傳授
他在中印度遊歷了三十多個國家,沿途向名僧學習佛教經典。對玄奘影響最大的是爛陀寺,爛陀寺是中印度一座著名佛刹,也是全印度最高佛教學府,住眾一萬三千人,其中知名高僧學者甚多。他在此拜年過百歲的老住持戒賢爲師。
住持戒賢論師,是全印度佛教領袖,尤其是唯識學的泰斗,深受國王尊重。唯因奇疾所苦,有一夕,忽夢見三位聖者,一是黃金色的文殊菩薩,一是銀白色的觀音菩薩,一是水晶色的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告訴他:“你前生曾在此土做國王,因傷殺太多生靈,今生招致此痛疾之報,雖是痛苦不堪,但不必尋死。三年後中國將有一僧來印求法,您可儘量將唯識學傳授給他,使大法流傳中土。其業愆便可消除,痛疾也即消滅”。果然,玄奘求法來到那爛陀寺,證明夢中事是真實。他非常高興,就將生平所學都傳授給他,又讓他出外參訪明師數年。
玄奘法師在印度各地遊學,前後參訪十七年之久後,決定回國弘通所得。
不慕榮華,一心弘法譯經
玄奘回國的消息傳開以後,戒日王千方百計地挽留他,迦摩縷波國的鳩摩羅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爲他造一百座寺院,這些優厚待遇沒有動搖他回國的決心。他於貞觀十九年(西元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經過長途的奔波,終於回到長安。史載以“道俗奔迎,傾都罷市”敘述當時的盛況。
玄奘西行的非凡經歷,引起唐太宗的重視。二月,唐太宗接見並二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均婉言辭謝。後奉唐太宗之命,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辯機執筆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載他親自經歷及所聞138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等、物產氣候、政治文化等情況,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後被譯成英、法、日等外國文字,受到國際學者的重視。
自貞觀十九(西元645年)年開始,玄奘主持譯經,至西元663年的十九年中,玄奘一生共譯佛教經論75部1335卷,無論是翻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空前的,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漢語,所譯經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順流暢,便於中國人閱讀。同時他又把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著作《老子道德經》譯成梵文,傳播於印度。
譯經完成的第二年即西元664年二月,玄奘就圓寂於銅川玉華寺,遺體奉旨運回長安安葬。安葬之日,京城附近五百里內,百萬人送葬,夜裏廬宿墓旁的達三萬餘人。唐太宗寫了一篇《大唐三藏聖教序》,讚揚玄奘西遊。
玄奘取經心志堅定,不畏艱難,實乃體現修煉人放下生死的一生;是與名利情決裂的一生。他始終不悔,考驗,終能有所成,其精神值得我輩學習與敬仰!@*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