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盟:近5成台兒童使用手機 6成8接過怪電話
【大紀元8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徐毓莉台北十五日電)一項調查指出,台灣有四成五都會地區兒童少年使用手機,不過每天平均通話數相當少,其中超過一半的人一天講不到兩通電話,卻有六成八的孩子曾經收過奇怪的簡訊或電話,例如色情、詐騙等,五成八的人曾因手機被家人責罵,手機變成親子關係爭執的導火線。
兒福聯盟今天公布台灣都會地區兒童使用手機現狀調查,以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等都會地區國小五年級兒童和國中一年級為調查對象,共回收一千一百七十七份有效問卷。
調查發現,目前都會地區的兒童少年使用手機的比例達到四成五,其中有五成三國中生、三成七國小生使用手機,高於美國和日本,不過,調查指出,五成二使用者每天講不到兩通電話、約六成會在十分鐘內講完電話,兒童持有手機率高、使用率卻不頻繁。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些擁有手機的小朋友開始出現「手機上癮」的現象,有近一成受訪者說過一小時以上的電話。
有關於手機花費問題,調查指出,使用手機的孩子,三成平均每月通話費大介於一百至三百元之間,但也有十二個人每個月通話費超過三千元,一年下來動輒需三萬至四萬元。
兒盟提醒,若家長未建立兒童手機付費概念,可能導致往後孩子無上限的濫用,帳單出現驚人的天文數字,徒增不必要的花費。
調查也發現,約七成有手機的孩子表示曾經收過一些奇怪的簡訊和電話,例如:色情、詐騙、保險等的廣告資訊,兒盟指出,孩子屬於比較容易衝動與好奇的年齡層,有可能會回應這些簡訊與電話內容,加上應變、回應的技巧不像成年人成熟,兒童使用手機時,有可能無意間受騙、上當。
在調查孩子使用手機現況過程中,兒盟發現近六成的人曾因手機而被家人責罵,挨罵原因包括:聊天、沒有接電話、想買新的手機、把手機弄丟等,手機反而成為親子關係爭執的導火線。
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表示,家長應更積極思索其他多元溝通管道的可能性,尤其是電磁波對人體影響評估尚未有定論前,應盡量減少發育中兒童少年接觸,兒盟也發起「搶救公共電話」,呼籲在學區大量設置符合兒童使用的公共電話亭,讓公共電話再度發揮報平安或溝通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