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外語詩欣賞(1)﹕無路的森林里有一种愉悅

曉拂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

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
There is a rapture on the lonely shore,
There is society, where none intrudes,
By the deep sea, and music in its roar:
I love not man the less, but Nature more,
From these our interviews, in which I steal
From all I may be, or have been before,
To mingle with the Universe, and feel
What I can ne’er express, yet cannot all conceal.

— Lord Byron, (1788-1824)

  拜倫這首詩是斯賓塞詩體。每段共九行;前八行用五音步的抑揚格(音節一輕一重合在一起為一個音步,先輕后重為抑揚); 第九行用六音步抑揚格; 每行結尾的腳韻為:abab bcbc c;

  斯賓塞詩體/詩節由 Edmund Spenser寫長詩“仙后”時創造,對英國詩的影響很大。 在他之前詩歌方面只有以喬叟(1340—1400)為代表的雙韻體詩。 和中國文學相比,英國文學起步很晚,但是在這近七百年間發展得洶涌澎湃。

  看到這首詩的題目先停留了几秒鐘才舍得往下讀,因為覺得這句很詩意。 這裡是我的譯文﹕

無路的森林里有一种愉悅
孤獨的海岸令人狂喜
有一個世界無人闖入
心海的深處,一個聲音正在轟鳴:
我愛世人(並不比別人少),但我更愛自然。
從我們的這些會面
從我將去和曾經去過的地方
我与天宇融為一體
我從來不能表達
也從來不能藏匿

  拜倫想寫天人合一,想寫對靜的渴望。但是他的靜中有許多的激情。 從原始森林一下子跳到海濱,再跳到無人打擾的內心世界,畫面切換了好几次。表達也比較直接。這种跳躍本身或者就說明了作者內心里的掙扎与渴望吧?与中國人說的那种靜和天人合一是不太一樣的。中國古詩人寫的靜是出世的,拜倫的這一首還是很入世。

看一首王維的詩吧:

青溪

言入黃花川,每逐清溪水。
隨山將万轉,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這一首我最喜歡的一聯是“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王維的詩景物轉換得很自然和諧,這种轉換本身就含著宁靜。中國古詩人寫這一類詩的人很多。相比之下,外國人可能寫不過中國古人。因為站的高度就不一樣。總覺得中國的儒釋道比外國的那些哲學要高明得多。

再加兩首:

熊孺登*青溪村居二首

1。
家占溪南千個竹,地臨湖上一群山。
漁船多在馬長放,出處自由閑不閑。

2。
深樹黃鸝曉一聲,林西江上月猶明。
野人早起無他事,貪繞沙泉看筍生。

  但是,讀外語詩是可以學到許多好東西的。不同的文化滋養出不同的人群。一些寫作手法的味道是他們特有的,中國文化教不出來。(//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