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佳霏台北六日電)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游盈隆今天說,兩岸新聞交流日益頻繁,台灣對中國新聞的報導既深且廣,促進兩岸相互了解。
反觀中國因政治體系的本質差異,對台報導多流於負面,希望對岸能因應國際潮流,逐步放鬆對新聞自由的箝制,讓中國人民得以正確認識台灣及世界。
游盈隆上午出席由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與銘傳大學傳播學院主辦的「兩岸新聞交流的發展趨勢研討會」,他指出,兩岸新聞因雙方各自內在發展及政局演變,提供報導者相當多的素材場景,藉由新聞從業人員在第一線深入且廣泛的傳播,促進兩岸人民的相互了解。
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表示,因應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未來的媒體環境必然更趨開放,中國境內的媒體朝向報業集團形式發展,成績斐然,甚至媒體間已出現所謂「品牌價值」,這些現象值得台灣加以探討。
她說,現今的中國媒體工作者必須處理政策、市場機制及新聞理念的三方衝突,釐清自我定位後,在產業化過程中尋求協調,接受挑戰,才能掌握生存空間。
東森電視台董事長張樹森指出,電子媒體藉由影像傳播,對中國內部造成的震撼力比其他形式的媒介更大。
雖然中國官方對新聞媒體的大框架未見鬆手跡象,但去除中央電視台之外的傳播媒介,台灣民眾可以看到各省市地方台的資訊,對於中國內部的貪腐、貧窮、黑心食品及暴動事件,得以獲得更直接的資訊。
中國時報社長林聖芬認為,兩岸新聞的交流,從過去嚴格控管的匪情時代,一直到近十五年來藉由互訪、各項研討會的舉辦、互派記者長期駐點,以及其他業務合作等交流方式,對中國境內媒體的發展已發揮正面積極的影響,也相當程度的促進雙方了解、累積互信,並提供訊息服務閱聽大眾。
他表示,藉由兩岸新聞的頻繁交流,也讓台灣擴大視野,使台灣「不能再對中國的崛起,繼續視而不見」。林聖芬相信,藉由更多的交流與互動,才能累積互信,促進兩岸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