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滑雪北國﹐見險勇為﹔觀光故宮﹐逢盜驚竊
詩曰﹕路遙知馬力﹐艱危見人心。大盜跡如絕﹐桃源不用尋。
讀者請勿訝問﹕『秋瑾女士已被清廷處死﹐豈能像耶蘇一般復活﹖』諸君有所不知﹐既然耶蘇能復活﹐何秋瑾女士之不可復活﹖況秋瑾女士並未死﹐更不需要復活。讀者欲知其詳﹐且聽在上細細道來。卻說當年秋瑾被囚牢獄﹐因革命尚未成功﹐而已身系囹圄﹐不免一股怨憤之氣直沖霄漢。再說梨山老母自唐初助她徒弟樊梨花平西以來﹐一直閉洞不出﹐潛心修道﹐靜中又收集各種物質原子裡的中子﹐吸收貯存於體內﹐加以凝練﹐使能從兩手食指上發出中子束來﹐達百丈之遙﹐能穿牆透物﹐中人毋救﹐名之曰太乙中子罡氣〔這裡的“氣”字最好用“旡”字下加四點﹐下同。〕二指禪。練成後﹐常思覓回唯一徒弟傳之﹐因人間不平枉法之事太多﹐可使她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俾邪氣稍斂﹐正義伸張。一日﹐梨山老母正在雲床上打坐﹐忽然心血來潮﹐掐指一算﹐原來秋瑾有難。按秋瑾乃樊梨花再轉世。於是她起身出洞﹐駕雲東向而去。雲頭迅速﹐如用儀器測量﹐則為超音速一百倍﹐頃刻已抵江浙地面﹐忽有一股怨怒之氣沖天而上﹐阻住雲頭。梨山老母撥開雲頭向下一看﹐原來就是秋瑾有難之所。梨山老母忙唸動咒語﹐行使法術﹐括起一陣狂風﹐命黃巾力士於風中將秋瑾攝去﹐送往山洞﹐自己即撥轉雲頭回山而去。
再說牢中禁婆送飯時發現門鎖不動﹐窗洞如舊﹐而犯人秋瑾卻不見影蹤﹐忙去報告本官。本官怕丟失重犯會頂帶不保﹐於是並不向上伸報﹐只令全衙人役切勿聲張﹐暗中查訪。奈秋決期近﹐本官無法﹐只得在女犯中找一個面貌相似的頂替﹐這叫『瞞上不瞞下』﹐也是中國官場的特產﹐否則上報什麼稻生五穗﹐畝產萬斤﹐等等﹐豈不落個弄虛作假的欺君之罪。只可惜枉死城中又多了一個冤鬼。而家人領屍埋葬也是匆匆﹐所以世人皆道秋瑾死了。只有在上確知秋瑾未死。為自己民族而無私奮鬥的英烈是不會死的。
再說秋瑾在獄中只覺得一陣狂風﹐身子忽而飄飄然起來﹐似夢非夢﹐昏昏如睡。過了好一會兒﹐似覺身子落在實地上﹐漸漸睜開眼一看﹐只見已在一間石室裡﹐石室一端正中有一石榻﹐上面盤膝坐著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婦人﹐一身打扮似是古裝﹐更顯得仙風道骨。因老婦人合目端坐﹐秋瑾怕打擾她﹐雖有一肚子疑竇﹐不好問得﹐只能欠起身來﹐靠牆坐在地上。約莫過了半炷香的功夫﹐老婦人張開雙目﹐看著秋瑾﹐緩緩說道﹕『你今世命中該有此災。現被為師救回山。你且過來﹐待為師替你消除魔障﹐返本歸元。』秋瑾知道自己為老婦人所救﹐但不知為何老婦人自稱『為師』。不管如何﹐救命之恩須得拜謝﹐於是忙起身走過去﹐跪在榻前﹐叩謝救命之恩。突然﹐老婦人舉起手來﹐在秋謹泥丸宮上拍了一掌。秋瑾忽如大夢方覺﹐想起了前幾世的一切前因後果。原來自己乃恩師梨山老母的唯一弟子﹐法名喚作梨山仙子﹐常奉師命﹐數次投生人世。漢時為花木蘭﹐唐時為樊梨花﹐北宋時為穆桂英﹐南宋時為梁紅玉﹐至清末為秋瑾。梨山老母見她已明因果﹐遂命她起身坐在旁邊一個蒲團上﹐把太乙中子罡氣二指禪練功要訣詳細講解給她聽﹐待她領悟熟記後﹐命她回自己洞室按法勤練。秋瑾遂起身拜謝﹐退出梨山老母禪室﹐回到隔壁自己作梨山仙子時所住的洞室裡﹐換上舊時服裝﹐開始吸取周遭物體中的中子。這個吸收過程很慢﹐足足費了一年光景才採集到足夠數量的中子﹐貯於體內﹐加以凝練﹐使能成束發出。開始時只能射及尺把遠﹐數月以後能達一丈多﹐越往後練越難﹐練了數年始達二十丈左右。梨山老母不斷在旁加以指點﹐並助她吸收中子。一日﹐梨山老母把秋瑾喚進禪室﹐對她說﹕『徒兒﹐你二指禪亦已練成﹐雖然尚欠火候。想世人多災多難﹐我輩修道之人豈能坐視。而今你可化作徐娘模樣﹐下山行道。如遇有緣女孩﹐亦可收為徒弟﹐授以二指禪﹐助爾行道。爾自勉之。去吧。』秋瑾領命﹐拜別離山﹐裝扮成中年婦女模樣。她一路行來﹐只聽說革命已經成功﹐滿清已被推翻﹐但各地軍閥擁兵自重﹐連年混戰﹐百姓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秋瑾想﹕『這能稱作革命已經成功嗎﹖』(她當然不知道孫中山先生說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話。按『同志』二字不一定非用於革命人士之間﹐凡志同道合者之間都可互稱『同志』。志同道合一起做壞事的人也是『同志』。做官而一起害民貪污的人也是『同志』。)所以一路上她著實殺了些殘害百姓的軍閥與貪官污吏﹐也救了許多被冤屈之人。其後也殺漢奸及東洋鬼子。再後也殺欺壓百姓的官僚幹部。可惜中國地方太大﹐壞人殺不勝殺﹐好人救不勝救。她這樣在世間行道﹐過了大約一百幾十年﹐世道才漸漸變好。這其間她收了兩個徒弟。一個名叫劉胡蘭﹐一個名叫張志新﹐都是她從關押中在臨行刑前把她們救出來的。讀者不免要問﹕『中國幅員遼闊﹐人文薈萃﹐難道在長長一百多年間只能收到兩個徒弟﹖』列位有所不知。秋瑾俠女擇徒較嚴﹐因劉張二女胸中都有一股浩然正氣﹐才能成為秋瑾的徒弟。中國雖大﹐但胸有浩然正氣﹐而又凜然無畏的女子怕也不多。就算現代的女強人﹐充其量不過是自我奮鬥﹐要出人頭地而已﹐其胸中未必有一股憂民憂國堅持真理的浩然正氣。又因中國確實很大﹐秋瑾足跡未能踏遍﹐雖或尚有﹐不克邂逅﹐故在一百多年間只收得兩個。其後﹐政治日益清明﹐教育日受重視﹐人才大量涌現﹐科技長足進步﹐故而生產力大有提高﹐物資極大豐富﹐生活日漸富足﹐於是人心安定﹐世道漸好。秋瑾遂帶了兩個徒弟隱居深山﹐閉門潛修。偶或來塵世走走﹐看看世情如何。一天﹐她經過一個小山村﹐有一群女孩在村口玩耍﹐其中一女孩生得骨相清奇﹐身手特佳﹐雖華蓋上隱隱透出一股煞氣﹐尚不為重﹐如能悉心調教﹐必可化除煞氣﹐賦以祥氛﹐且『武林奇芭』百年難遇一個﹐(不過每部武俠小說中必有一個﹐二個或更多個的『武林奇芭』出現。在上不寫些『武林奇芭』﹐恐有落後之譏。)如不加以培育﹐使之成長開花﹐而任其老死而無所作為﹐豈非暴殄天物﹐罪過罪過。想數千年來﹐許多天降之才﹐不是未盡其用﹐就是因嫉妒或其他原因而遭扼殺。君不聞﹐李太白雖然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之句﹐但結果卻是流放夜郎﹐貧病而亡﹐只留下一點詩名與酒名而已﹐可不嘆哉。或此亦我材之用也。唯天意是否僅此一用而生李白﹐莫可問也。而世人則惜其才未盡用耳。且許多碌碌庸材﹐甚至屠民之輩﹐卻官居高位。殺得人越多﹐做的官越大。不然豈可稱『人血染紅頂子』。閒話收起﹐言歸正傳。卻說秋瑾作法﹐刮起一陣清風﹐將這女孩攝回山去。(讀者且莫豎眉瞪目﹐怒而發問﹕『為何秋瑾不明告其父母而收之為徒﹐要如此像綁架似地擄走﹖』讀者諸君有所不知。古往今來﹐九洲內外﹐天上地下﹐陰陽兩界﹐做一切事都有個模式框框﹐即所謂習慣做法。神仙有神仙的習慣﹐世人有世人的習慣﹐做官有做官的習慣﹐窮人有窮人的習慣。誰能衝破這些習慣﹐誰就是大聖人。然而大聖人也常在衝破了舊習慣後﹐覺得無所適從﹐於是又建立起新習慣。一旦新習慣建立了﹐不但大聖人他自己﹐而且他的繼承者﹐又都被新習慣框住﹐再也打不破﹐只能等待另一個大聖人的出現。世間的悲劇常產生在這裡。)她就是老四粉金剛魔如鹿。
若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