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檳榔者 粒線體DNA易突變
【大紀元11月1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徐惠玲、洪素卿╱綜合報導〕中央警察大學教授楊秋和費時五年研究發現,好吃檳榔者易使身體粒線體DNA產生突變,如果口腔細胞與血液化驗結果發現DNA不符,並不代表不是同一個體。由於這項研究在國際上前所未見,昨天在警大「粒線體DNA鑑定刑事應用國際研討會」引起國內外專家矚目。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蘇怡寧也認為,這項研究相當有趣,且關於這類研究,現在已有另一種想法,也就是當觀察到這類特殊態樣的突變時,應該要聯想到患者可能有潛在癌症的可能性。
蘇怡寧表示,癌組織不只是其粒線體DNA會突變,一般DNA也會變化,因此取樣時,若取到癌組織進行鑑定,理論上會影響其準確度,但癌症的DNA突變,會有特殊的態樣,與用來排除血緣關係的差異性不同,應不至於影響身分鑑定的判讀。
蘇怡寧說,粒線體DNA屬於母系遺傳,在臨床親子血緣鑑定上,並非慣用樣本﹔至於一般用來判斷血緣關係的特定點位,則很少會因為罹癌而全部突變。
嚼食過的檳榔渣是犯罪現場常見的證物,而台灣地區已證實八十%的口腔癌是吃檳榔所致,因此,警大鑑識系教授楊秋和針對六十個有吃檳榔習慣的人、七十五名沒有吃檳榔的人及六十七名口腔癌患者的口腔瘤細胞及血液細胞,進行粒線體D-loopDNA序列差異的比對。
楊秋和在費時五年的實驗調查發現,有吃檳榔者的粒線體D-loopDNA檢測到突變頻率為十%,其中以點突變較高,為八.三%,長度變異頻率為一.七%,而如果吃檳榔的習慣超過十年以上者,口腔細胞中與血液細胞中D-loop變異就開始明顯,三十年以上者變異比率就大大提高,甚至超過八十%以上。而口腔癌患者的粒線體D-loopDNA在腫瘤細胞及血液細胞中序列的變異比率約為六十一%,其中點變異為十九.三%,長度變異是四十九.三%;無吃檳榔習慣者粒線體D-loopDNA在兩細胞間的變異為一.三%。
楊秋和說,檳榔成分含有檳榔子、荖花、石灰、香料等,會加速自動氧化作用的進行,產生的活性氧化物會對DNA造成傷害,其中,又以口腔癌患者的突變情形最為嚴重,實驗證明吃檳榔的人比不吃檳榔的人,身上的粒線體DNA更易產生突變。
楊秋和昨向美國聯邦調查局等國內外鑑識學者專家首度發表這項報告,他以研究數據強化口腔細胞與血液化驗結果不符,但並不代表這不是同一人,期望這項研究能有助於鑑識人員為刑事案件重建現場與偵查工作。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