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通訊產業創新 服務與應用是關鍵
【大紀元10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田裕斌台北3日電)資通訊產業硬體毛利率愈殺愈低,電子業廠商獲利大幅衰減,在產業流血競爭的趨勢下,電子業似乎將面臨不短的產業冬天,台灣經濟部技術處處長黃重球指出,誰能從既有技術中,創造嶄新的應用與服務,進而營造更多的利潤空間,將是未來引導資通訊產業創新的主軸。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截至今年8月止,台灣電子、資訊與通訊產品出口金額達 345 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 兆 1716.2 億元),居出口產業的第一名,其中出超的金額也達 108.4 億美元(約合新台幣 3681.3 億元)。
此外,資訊工業策進會市場情報中心(MIC)的統計顯示,去年全年台灣光是資訊硬體的總產值即高達567.66 億美元(約合新台幣 1 兆 9277.7 億元),其中,包括筆記型電腦(NB)、主機板(MB)、映像管螢幕(CRT)、液晶螢幕(LCD-MONITOR)等,在全球的市占率都已超過六成。
而在通訊硬體方面,去年總產值也有75.6億美元(約合新台幣 2567.4 億元),資訊服務的產值則仍在萌芽階段,去年約有 43.6 億美元(約合新台幣 1480.7億元)。
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吳思華表示,過去台灣的產業多從製造、技術面出發,但在多家廠商競逐市場的壓力下,能獲取的利潤逐漸壓縮,能創造附加價值者,多為後端的服務層面,以多年前錄影帶市場VHS與Beta的商戰為例,VHS之所以能成為市場規格的制訂者,原因即在於能貼近消費者的角度,進行產品的創新。
舉例而言,一支VHS的長度約為兩個小時,相當於一部電影的時間,與Beta每支只有一個小時相比,VHS顯然貼心,其次,VHS當初行銷策略上與攝影機的結合,也找到了消費者認同的關鍵點,這都是逼使Beta退出市場的原因。
黃重球也認為,從人性出發,絕對是未來產業創造獲利的不二法門,把消費者的需求帶到上游產品的設計、生產層面,才能在既有的技術下,找到更受消費者認同的新應用。
怡和創業投資集團總經理楊邦彥表示,包括製程的創新、技術的創新、營運模式的創新、應用的創新等,都是資通訊產業多角化創新可以進行的面向,不過資通訊產業現在面臨的,是供需不平衡所造成的產業危機,也就是說,在大家作的東西都很類似的情況下,如何在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
楊邦彥指出,台灣的產業專長在降低成本(cost down),而非創新,不過在傳統產業中,卻不難發現富有新意的革命性產品,如近來引發軍購爭議的珍珠奶茶,或是街頭林立的 KTV,都是台灣發展並主導的產業。但相對的,在資通訊產業中,卻難找到如珍珠奶茶般,風靡市場的商品。
吳思華強調,除了技術的突破,創新往往是針對現有技術的有效應用,例如新力索尼(SONY)的明星產品Walkman,為了塑造輕薄短小的造型,拿掉了錄音、喇叭等功能,一樣在市場上引起共鳴。也就是說,台灣產業在追求創新的同時,應從務實面做起,不一定非規格的制訂者不作,如此才可能在歐、美、日等大國間,找到自己的產業定位,不再只是代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