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要聞

通貨緊縮壓力增 台灣應如何因應? 系列報導四

【大紀元8月10日訊】(中央社記者吳蕙君台北十日電)五月間國際貨幣基金 (IMF)發佈最新報告警告台灣、香港、德國等地是通 貨緊縮高風險國家後,引發國際經濟學家諸多討論,六 月間美、日、歐更紛紛降息因應。不過,十多年來,日 本在降息至零利率後,仍走不出通貨緊縮陰霾,顯然通 貨緊縮仍然是本世紀、跨國界的經濟難題,考驗著全球 的經濟學家和各國政府。

據中央社8月10日報導,通貨緊縮( deflation)在經濟學教科書中,仍然 沒有一致的定義和標準,因為從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以 降,經濟學發展了 200多年,遭遇到的都是通貨膨脹帶 來的問題,各國央行致力的首要目標也都是避免通貨膨 脹。世界上有過長時間通貨緊縮經驗的經濟大國,就是 日本。

基本上,所謂的通貨緊縮,是相對於通貨膨脹( inflation)的說法;整體物價持續上漲稱為「通貨膨 脹」,相對地,整體物價持續下跌,則稱為「通貨緊縮 」。

整體物價不單單指消費者物價,剔除能源和生鮮蔬 果等食物類的核心物價、國產內銷品都是重點觀察指標 ;也有經濟學家認為,廣義來說,包括房租、工資等價 格的下跌,也是觀察是否構成通貨緊縮的指標。

IMF對於通貨緊縮的定義是,連續兩期物價下跌。 在這種定義下,日本、香港、中國大陸和台灣都或輕或 重的有這種現象。

通貨緊縮足以令各國政府頭痛,不只是因為物價下 跌;單純的物價下跌不是難題,只要增加貨幣供給,在 金融體系中注入更多的錢,貸放出去之後就會創造出更 多貨幣,引導利率下降,經濟回升,物價就會停止下跌 。

若是經濟衰退伴隨著物價下跌,預期經濟前景會更 糟的情況下,東西再便宜也沒有人願意增加購買,資金 再便宜也沒有人要增加投資,導致整體需求萎縮,經濟 生產減少,勞動需求降低、失業率升高、所得減少,所 得和物價同步下跌,造成消費進一步緊縮,通貨緊縮又 進一步加速,更使經濟進一步萎縮;這一連串的的惡性 循環,造成所謂的「流動性陷阱」,要以貨幣政策解決 就很難。

日本經過十多年的景氣低迷,即使降至零利率,都 不足以提振經濟復甦,證明貨幣政策對抗通貨緊縮的方 法已經失效。

不過,除了降息,似乎沒有別的法子。即使是美國 美國聯準會理事主席葛林斯班,六月間仍是以宣佈降息 來防範通貨緊縮,我國央行也跟進,調降貼放利率一碼 ,是兩年多來第15度降息,而且首度以「防範可能的通 貨緊縮」作為降息的理由。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陳添枝認為,通貨緊縮是一種 經濟發生問題所表現出來的現象,它是一種症狀、而非 病因,導致通縮的癥結,一定是經濟結構上有某些部份 無法調整。

以台灣來說,經濟結構上仍然亟待調整的部份很多 ,例如房地產供過於求、金融體系逾放過高導致放款持 續保守、中國大陸加入國際生產行列、拉低物價等等。 以這種思考出發,政府擴大公共支出、降稅或是發 給民眾消費券、給公務員加薪等等,由政府出錢刺激支 出的方法,似乎是值得嘗試的做法。

不過,對經濟前景 的預期是否能就此樂觀起來,反向形成「良性循環」?可能是這些方法能否奏效的關鍵。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