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傳統戲劇—壯族沙劇

【字號】    
   標籤: tags:

(//www.tvsmo.com)
【大紀元2月28日訊】
壯族沙劇:戲曲劇種。流行於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一帶,一般認為是清咸豐前後由當地壯族支系沙族的歌舞受漢族戲曲的影響而形成,表演藝術很重視舞蹈,文戲中的扇、馬鞭和武戲中的刀、槍都有一整套動作程式。主要唱腔叫“正調” 、分男角唱的“依阿裏”和女角唱的“快哥來”兩大類,均用壯語。說白則偶而也用漢語,伴奏樂器有大鼓與毛竹做的脆鼓等打擊樂,也有二胡,三弦,月琴與牛角做筒子的胡琴等弦樂。

圖文轉載於世界藝術網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北京曲劇:以北京流行的曲藝單弦牌子曲為主發展而成,1950年曲藝演員魏喜奎、顧榮甫、孫硯琴等首先演出了《新探親》、時稱“新曲藝”,
  • 北路梆子:北路梆子源于蒲州梆子,約形成了明末清初年間,興盛于清同治至抗戰以前,最早流行布于南起石嶺關,北至雁門關的代州一帶。
  • 皮黃:西皮、二黃兩種腔調的合稱。西皮起源於秦腔,二黃是由吹腔,高拔子演變而成,在有些劇種中、西皮,二黃又分別稱為“北路”,“南路”合稱“南北路”清初時,西皮是漢調的主要腔調,二黃是徽調的主要腔調。
  • 皮影戲:集造型藝術、表演藝術、音響藝術於一體,用燈光把影像映現在布幕上的一種戲劇形式。又稱“影戲”、“燈影戲”、“土影戲”起源於中國
  • 龍江劇
  • 東河戲:發源並流行於江西東河,即貢水流域,故名,淵源於明嘉靖年間贛縣的清唱“坐堂班”。唱高腔,清代以後兼唱昆曲,乾隆年間及吸收了石牌腔,老二黃,二黃等腔調。
  • 漢劇:流行於湖北及河南、陝西、湖南、廣東、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區,舊稱“楚調”,又稱“漢調”,俗稱“二黃”,辛亥革命前後改稱“漢劇”,聲腔以二黃、西皮為主,屬於皮黃腔系。
  • 寧河戲:起源于江西修水,系由酬神還願的的儺戲發展而成,明隆慶元年(1567年)即有專業班社
  • 樂平腔:古代戲曲劇種,弋陽腔的支派之一。明王驥德《曲律》卷一“論腔調第十”:“數十年來,又有弋陽、義烏、青陽、徽州、樂平諸腔之出”。
  • 正字戲:又名“正音戲”,因其語言用中州官話(閩南、潮州等地稱為“正音”或“正字”)而得名,流行於廣東海豐、陸豐、潮汕和閩南、臺灣等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