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vsmo.com)
【大紀元2月24日訊】
漢劇:流行於湖北及河南、陝西、湖南、廣東、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區,舊稱“楚調”,又稱“漢調”,俗稱“二黃”,辛亥革命前後改稱“漢劇”,聲腔以二黃、西皮為主,屬於皮黃腔系。二黃腔原出自四平腔的衍變,西皮則由西北的梆子腔在湖北襄陽一帶變化而成,約在清中葉,二黃、西皮相互影響,事例成新的聲腔系統,簡稱皮黃,清嘉慶,道光年間,漢劇開始盛行,科班迭起,名角輩出。在發展過程中,依流行地區劃為襄河,府河,荊河,漢河四個路子。漢劇唱腔以二黃、西皮為主,兼有吹腔、雜曲、小調。曲牌分嗩呐、笛子、絲弦三種,共四百餘首,漢劇腳色分末、淨、生、旦、醜、外、小、貼、夫、雜十行。漢劇劇目大多是歷史演義和民間傳說,現存傳統劇目660個,解放後整理的傳統劇目《宇宙鋒》、《二度梅》、《竇娥寃》、《打花鼓》、移植劇目《櫃中緣》、《屈原》及現代劇《借牛》等,頗有影響,1962年武漢市建立武漢漢劇院。
圖文轉載於世界藝術網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