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傳統戲劇—東河戲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www.tvsmo.com)
【大紀元2月24日訊】
東河戲:發源並流行於江西東河,即貢水流域,故名,淵源於明嘉靖年間贛縣的清唱“坐堂班”。唱高腔,清代以後兼唱昆曲,乾隆年間及吸收了石牌腔,老二黃,二黃等腔調。咸豐年間受桂劇影響,兼唱西皮,並流傳到湘西,粵北,閩西一帶,現以唱南路,北路較多,高腔,昆腔則保存較少,分九個行當,叫“九角頭”。戲曲語言用贛州官話,高腔《雙鬥猴》、皮黃《九江為王》等傳統劇目,在其他劇種中已很少見。

圖文轉載於世界藝術網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三角戲:戲曲劇種。流行於福建邵武、光澤、建甯、泰寧等地。起源於江西,明清間形成。初僅小生、花臉、花旦三個腳色,故名“三角戲”。
  • 義烏腔:古代戲曲聲腔。明隆慶萬曆年間開始流行於浙江義烏,故名。義烏腔的文字記載,始見於明王驥德《曲律》:“數十年來又有弋陽、義烏、青陽、徽州、樂平諸腔之出。”
  • 弋陽腔:古代戲曲聲腔劇腫名。簡稱“弋腔”,是宋元南戲流傳至江西弋陽後,與當地方言、民間音樂結合,並吸收北曲演變而成。它至遲在元代後期已經出現,明初已流傳全國,屬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
  • 廣東漢劇:戲曲劇種。原稱“外江戲”。193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
  • 雲南壯劇:戲曲劇種。流行於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原系壯族支系土族的民族戲曲,曾稱“土劇”。約在清嘉慶前後,少數民族歌舞受漢族地方戲曲影響發展而成。
  • 五音戲:戲曲劇種。又名“秧歌腔”、“五人戲”。流行於山東濟南、章丘、淄博一帶。在民間秧歌、花鼓及“肘鼓子調”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起初,演員在演唱時,手臂搖鼓邊舞邊唱,當地群眾觀為“肘鼓子”。
  • 巴陵戲:戲曲劇種。形成和流行於古稱巴陵的湖南岳陽一帶,故名。因巴陵舊屬嶽州,又名“岳州班”。它主要有昆腔和彈腔兩種聲腔,用湖廣者、湘北方言聲調演唱。
  • 文南詞:戲曲劇種 。流行於安徽東至、宿松等地。原系湖北黃梅一帶的漁鼓小調,清末民初由逃荒賣唱人傳入安徽。在發展中曾受“饒河調”影響,吸收並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鑼鼓。
  • 內蒙大秧歌:戲曲劇種。又稱“秧歌戲”或“梆子”。原為晉北的朔縣秧歌,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傳到內蒙演變而成。
  • 鳳台小戲:戲曲劇種,流行於山西鳳台縣。形成於清代中葉,唱腔結構性聯曲體,即全劇由許多獨特的曲牌組成,主要曲牌有“度林英”、“臘梅花”、“盼五更”等五十餘首,主奏樂器有揚琴,笙、二胡、竹笛等、音色優美動聽,有濃厚的江南絲竹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