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傳統戲劇—皮影戲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www.tvsmo.com)
【大紀元2月23日訊】
皮影戲:集造型藝術、表演藝術、音響藝術於一體,用燈光把影像映現在布幕上的一種戲劇形式。又稱“影戲”、“燈影戲”、“土影戲”起源於中國,據晉代幹寶《搜神記》載,漢武帝思念已故的愛姬,齊人少翁以燈光映在帳幔上的人影來解武帝的幽思,此為皮影戲的濫觴,宋代的《明道雜誌》、《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史書中,均有宋代皮影戲的詳細記述,當時京都開封城裏有許多演出皮影戲的專業團體,每逢正月十五元宵佳節,諸街坊巷口都設有戲棚,演出皮影戲引聚遊人觀看。劇人人特也從“素紙雕鏃”發展到羊皮雕形,元初,皮影戲曾作為軍隊的娛樂活動,常在軍營中流動演出,明清兩代,皮影戲已遍佈全國。就連清代的王府和官衙中,也辦起了影戲班,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皮影戲形成許多類別的劇種,以河北灤縣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較著名,十三世紀初,中國皮影戲流傳到東南亞各國及土耳其、波斯。十八世紀中葉傳到歐洲各國。

圖文轉載於世界藝術網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上黨梆子:戲曲劇種,山西省四大梆子劇種之一,流行於古屬上黨郡的山西省東南部,故名上黨梆子,也曾叫做上黨宮調,相傳明末清初起於澤州(今晉城)一帶
  • 山東梆子:戲曲劇種。也叫“高調梆子”、“高梆”。流行於山東菏澤、曲阜以及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區。約在清代初期,山陝梆子傳入山東,受當地方言影響,唱腔有所變化,逐漸形成為具有粗獷豪放風格的本地梆子
  • 三角戲:戲曲劇種。流行於福建邵武、光澤、建甯、泰寧等地。起源於江西,明清間形成。初僅小生、花臉、花旦三個腳色,故名“三角戲”。
  • 義烏腔:古代戲曲聲腔。明隆慶萬曆年間開始流行於浙江義烏,故名。義烏腔的文字記載,始見於明王驥德《曲律》:“數十年來又有弋陽、義烏、青陽、徽州、樂平諸腔之出。”
  • 弋陽腔:古代戲曲聲腔劇腫名。簡稱“弋腔”,是宋元南戲流傳至江西弋陽後,與當地方言、民間音樂結合,並吸收北曲演變而成。它至遲在元代後期已經出現,明初已流傳全國,屬明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
  • 廣東漢劇:戲曲劇種。原稱“外江戲”。1933年廣東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
  • 雲南壯劇:戲曲劇種。流行於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原系壯族支系土族的民族戲曲,曾稱“土劇”。約在清嘉慶前後,少數民族歌舞受漢族地方戲曲影響發展而成。
  • 五音戲:戲曲劇種。又名“秧歌腔”、“五人戲”。流行於山東濟南、章丘、淄博一帶。在民間秧歌、花鼓及“肘鼓子調”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起初,演員在演唱時,手臂搖鼓邊舞邊唱,當地群眾觀為“肘鼓子”。
  • 巴陵戲:戲曲劇種。形成和流行於古稱巴陵的湖南岳陽一帶,故名。因巴陵舊屬嶽州,又名“岳州班”。它主要有昆腔和彈腔兩種聲腔,用湖廣者、湘北方言聲調演唱。
  • 文南詞:戲曲劇種 。流行於安徽東至、宿松等地。原系湖北黃梅一帶的漁鼓小調,清末民初由逃荒賣唱人傳入安徽。在發展中曾受“饒河調”影響,吸收並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鑼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