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當讀起這篇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記»時,不擅長古典文學的我也可以為這段優美的文字所感動,心靈被文中精彩的描述深深地吸引著,居然可以興趣盎然地一口氣讀到完。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有許多不朽之作。 且不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等大部頭舉世聞名的長篇小說,屈原的《離騷》、諸葛亮的《出師表》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長恨歌》等詩歌及短篇散文也足以使人百讀不厭。 然而,若論到語言簡練、造語精妙和情節曲折新奇,當首推陶公的這篇《桃花源記》。雖然生活在現代工業社會中的我們與陶公相隔十幾個世紀,高新科學技術的開發和利用使我們的生活方式大為方便,但是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理想自然境界仍然對人類具有永遠的吸引力,桃花源中的人們怡然自樂的山水田園生活方式更是許多東方學者十分推崇和仰慕的追求目標。
現代西方工業文明雖然使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到極點,然而其精神生活卻越來越頹廢和空洞化。因此,陶公順其自然、樂天知命的思想和不願“為五鬥米折腰”的氣概以及縱情山水的志趣對迷失了價值觀和生活目標的現代文明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啟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哺育成長起來的人類,只有與自然調和才能永久地生存下去,只有大自然的美才是永恆的美。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