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3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文敏台灣苗栗報導)2025年3月7日,台灣防衛韌性委員會副召集人兼副總統蕭美琴女士應邀參訪銅鑼灣1895文化生活館,了解此地作為乙未義軍保鄉護土的歷史脈絡,並肯定地方文化保存與活化的努力。
銅鑼灣1895文化生活館原為銅鑼火車站旁一座擁有90年歷史的火車轉運站老倉庫,於2021年在地方管委會的推動下,成功轉型為地方文化館,成為銅鑼人的公共財,苗栗縣文觀局輔導團也輔導成為文化部地方文化館。生活館自開館營運兩年多以來,已成為「銅鑼之窗」,讓鄉親與遊客透過這扇窗,看見銅鑼的過去與現在,並共同討論未來的發展。
館內設有台灣唯一的民間乙未特展室,展出珍貴歷史文物,包括台灣唯一由壽山石復刻的台灣民主國之璽,以及義勇軍大統領吳湯興的「統領義民各軍官防」,這些文物見證了1895年乙未義軍在銅鑼灣的奮戰歷史。
銅鑼作為1895年乙未義軍保衛家園的起點,被譽為「乙未義軍之鄉」及「台灣民主的原鄉」。此次參訪由姚嘉文資政邀請蕭副總統到訪,期望當年義勇軍保鄉護土的精神,能夠成為今日韌性台灣的基石。
蕭副總統表示,台灣今日所享有的民主與自由,是無數前人奮鬥的成果,1895年的乙未義軍展現的勇氣與團結,正是台灣韌性精神的最佳體現。她強調,文化保存與歷史傳承對於台灣的未來至關重要,政府將持續支持地方文化場館的營運與發展,讓更多人了解台灣歷史,共同打造一個更具韌性的未來。
此外,銅鑼灣1895文化生活館也是客庄地方創生的成功案例,在中央與地方的協助下,青年得以回鄉創生,帶動地方經濟發展,這正是賴清德總統於2019年訂定「地方創生元年」後所結出的豐碩成果。
此次參訪活動吸引許多地方人士與歷史愛好者共襄盛舉,大家在文化館內交流歷史記憶,展望未來發展,也期許銅鑼灣1895文化生活館能夠持續發揮其作為「銅鑼之窗」的功能,讓這段珍貴的歷史成為當代台灣社會的力量與啟發。
責任編輯:黃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