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歸山已昏,濯足月在澗。衡門棲鵲定,暗樹流螢亂。妻孥候我至,明燈共蔬飯。佇立松桂涼,疏星隔河漢。」這是明朝詩人藍仁的一首古體詩《暮歸山中》,是他隱居山林時所作。
「暮歸山已昏,濯足月在澗。衡門棲鵲定,暗樹流螢亂。」詩人夜晚回家,夜色已晚,在山澗中洗洗自己白日爬山污濁的腳,此時的月光也照在山澗的水中。簡陋的門框上喜鵲已經休息,暗處的樹林幾隻螢火蟲在亂舞。
詩人白日應該是在山上採藥或者砍柴,因為一天的辛苦,腳髒是自然的。那句「濯足月在澗」卻是一種逍遙,在有月影的水中泡腳,可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
「妻孥候我至,明燈共蔬飯。佇立松桂涼,疏星隔河漢。」妻兒在等我吃飯,一家人在燈下吃一頓素餐。飯飽之後,一個人在松桂樹下乘涼,眼中望著疏星背後的天河。
詩人是一位飽讀詩書之人,完全可以過上優越的生活。但詩人似乎志不在此。反而過著遠離塵囂的山中隱居生活。
此詩最耐人尋味的其實就是這最後一句「疏星隔河漢」。詩人沒有寫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但僅從這一句就可以知道詩人嚮往的生活,返本歸真。在人世間不執著於名利,粗茶淡飯的背後,其實是在嚮往美好的天國。
詩人看到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或許只是一種嚮往,或許他看到了天國世界的親人。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詩人給後人留下開放式的結尾,留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空間。
如果是我們,會看到什麼?心中會想什麼呢?
——轉載自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