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課
二、六首押「六魚」韻的古代經典唐詩
3. 登兗州城樓 唐‧杜甫
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
浮雲連海嶽,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餘。
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創作背景:本詩創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當時杜甫的父親杜閒任兗州司馬(治所在今山東省濟寧市),杜甫到兗州探望父親並遊歷了齊、魯等地,著名的詩篇《望嶽》也是這個時期創作的。兗州是漢朝時期設立的。「兗」讀音「演,上聲。」
注釋:①東郡:本詩指兗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立了東郡,東郡涵蓋了後來兗州的大部分地區。因此,雖然漢朝時期設立了兗州,但「東郡」這個古稱仍然沿用下來,成為兗州的代稱。②趨庭:探望父親並聆聽父親的教誨。典故出自《論語‧季氏》[1]。③南樓:本詩指兗州城南門的城樓。④縱目:極目遠眺。⑤海嶽:東海與泰山。泰山為五嶽中的東嶽。⑥平野:平坦而空曠的原野。⑦青徐:青州與徐州。青州指今山東省濰坊市;古代徐州的範圍在泰山以南、淮河以北等地區。⑧孤嶂:孤立的山峰。指嶧山,在今山東省濟寧市鄒城縣東南,又稱「鄒嶧山」。⑨秦碑:秦始皇東巡至嶧山時所立的石碑。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⑩荒城:荒涼的古城。⑾魯殿:魯靈光殿,漢景帝之子魯恭王劉餘所建的宮殿,故址在今山東省曲阜市東郊。到唐朝時已荒廢。⑿古意:懷古之思緒。⒀躊躇:感慨萬千。
全詩大意:來兗州探望父親之後,我就到南門的城樓上觀景。極目遠眺,遠方的白雲連接著泰山與東海。平坦而空曠的原野一直延伸到青州與徐州。南面的嶧山還保留著秦始皇東巡時立下的石碑,東面曲阜城外的魯靈光殿卻只剩下斷壁殘垣。一直以來,對歷史事件的思緒,每當身臨其境時,總是感慨萬千。
詩評:本詩首聯即對仗,以極目遠眺寫景;頷聯寫遠景,頸聯寫近景,兩聯均為對仗寫景名句,堪稱典範。而這遠近的景色中,古來發生了多少事,卻只留下殘碑孤嶂,廢殿荒城,在蒼煙落照中,不勝淒涼。也難怪作者會感慨道:「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4. 南流夜郎寄內 唐‧李白
夜郎天外怨離居,明月樓中音信疏。
北雁春歸看欲盡,南來不得豫章書。
背景故事:公元757年秋,李白因事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省桐梓縣)。公元758年,李白從江西出發,開始流放生涯,他先將妻子宗氏等家眷安置在南昌,然後北上潯陽(九江),沿長江走水路至黃石、岳陽、江陵(荊州)、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縣);本來按李白的計劃是沿長江走水路至巴縣,然後改走陸路到夜郎。公元759年三月初,李白到達白帝城並計劃停留一段時間,本詩寫於三月中旬。三月下旬,李白接到了大赦的通告,隨即從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並創作了《早發白帝城》的傳世經典詩篇。
注釋:①南流:流,(被)流放。夜郎在白帝城的南方,故稱「南流」。②寄內:寄書信給妻子。「內」指「內人、內子」,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雅稱。③離居:本詩指夫妻分離,流離失所。④看:「看」讀音「刊,平聲」,本詩第三句的格律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因此「看」應讀平聲。⑤豫章:西漢時期江西設豫章郡,治所在當時的南昌縣。
全詩大意:(首聯以妻子的口吻描寫)夜郎遠在天邊,埋怨跟丈夫分離;妻子在明月夜悲嘆長時間沒有丈夫的音信。(尾聯是作者自己的感慨)春天裡,在白帝城看著往北飛的大雁,一直到看不見;南來的驛吏還是沒有帶來妻子從南昌寄來的書信。
詩評:本詩表達了作者對妻子的思念之情。都說「明月千里寄相思」,可是妻子卻抱怨「明月樓中音信疏」;都說「雲中雁寄錦書來」可是作者卻嘆息「北雁春歸看欲盡」,也不見有鴻雁傳書。大雁指望不上,而南來驛史也沒有捎來妻子的書信。本詩雖句句關情,卻不著「思、念」二字。在描寫思念的情詩中別具一格。
5. 病中遣懷(其四) 宋‧陸游
家貧不與身添業,病久寧非天儆予。
掃盡世間閒忿欲,小園煙雨種春蔬。
注釋:①遣懷:抒懷。作者病中的感悟。②不與:本詩指不可、不能。③添業:造業。指幹壞事。④寧非:難道不是?⑤儆:警告。北宋及之前官方韻書的讀音均為「競,去聲」。到元朝(《韻會》)才多了一個讀音為「景,上聲。」因《平水韻》將之歸為去聲,因此「儆」讀音「競,去聲」;參考《康熙字典》。⑥予:音義通「余」,我。⑦忿欲:怨恨與私慾。「忿」讀音「敷粉切,粉,上聲」,參考《康熙字典》及《佩文韻府》。
全詩大意:生活貧困,更不能造業幹壞事;病了這麼久,是不是上天在警告我呢?除盡心中的怨恨與私慾,趁著春天的煙雨,在小園中種蔬菜吧。
詩評:陸游的認識與佛家的理相契合,一個人生活貧困,有可能是以前做過壞事,造業多的報應。因此陸游認為,越是生活貧困,越是要守住道德底限,不能再去造業幹壞事。另外,陸游在病中還能反躬自省,是不是哪裡沒做好,上天在給自己警告呢?因此,陸游要求自己,去掉心中的所有怨恨和常人的私慾,趁著春天的和風細雨,在小園中種蔬菜。
這是一首警世明言的好詩篇。
6. 送李明府去官 唐‧錢起
謗言三至後,直道嘆何如。
今日藍溪水,無人不夜魚。
注釋:①明府:指縣令。②去官:辭官。③謗言:造謠中傷的話或傳言。④三至:指謊言傳了三次有的人就信以為真了。成語「謗言三至」典故出自《戰國策》等古籍[2]。⑤直道:正道。⑥藍溪水:指藍田縣的溪河水。⑦夜魚:趁夜色捕魚。「魚」通「漁」,指漁利。所以「夜魚」也指私下裡為個人撈好處。
全詩大意:當謊言被重複三次之後,那些堅持走正道之人也在感慨好人難當。就好像藍田縣的溪河水,很多人都在趁夜色大肆捕魚。(言外之意,以藍田影射整個社會,在沒有道德約束時候,哪個人不是為了漁利而私下撈好處呢?)
詩評:「夜漁(夜魚)」本來是個褒義詞,典故出自《呂氏春秋‧覽‧審應覽》記載,孔子的學生宓子賤被魯國的國君派去治理「亶父」這個地方,宓子賤從道德教化入手,教會當地百姓做事情要守規矩。三年後,孔子的另一名學生巫馬旗穿便裝去察看當地的治理情況,巫馬旗看到有個在夜裡捕魚的人,得到魚就扔回水裡。巫馬旗問他說:「捕魚是為了得到魚,現在你得到魚卻把它扔回水裡,這是為什麼?」那人回答說:「宓子不想讓人們捕取小魚。我扔回水裡的都是小魚。」巫馬旗回去以後,告訴孔子說:「宓子的德政教化達到極至了,他讓人們黑夜中獨自做事,也能要求自己不敢為非作歹。」
在中國古代,溪河水資源是公共的,都可以去捕魚。但捕魚有個規矩,不能用密網捕魚,因為用密網捕魚會把大魚小魚都撈起來,久了河裡就無魚了。並且,大網捕魚時撈到小魚要放回去,等小魚長大產卵後再捕,這樣河裡才會保持常年有大魚。所以「夜漁(夜魚)」本為地方官員施行德政的典故。
而本詩云「無人不夜魚」,是將原本的褒義詞反用,說這個地方的人,白天還怕人看到,報官後可能會受到懲戒。人人都選在夜裡捕魚,管它大魚還是小魚,全部一網打盡,不為自己和他人的將來考慮。
三、附注:
1. 《論語‧季氏》: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孔鯉是孔子的兒子,字伯魚。陳亢是孔子的學生。)
參考譯文:陳亢問伯魚:「你在你父親那裡聽到過不同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但有一次父親獨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過去向父親請安,父親說:『學習詩經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經就不懂得應對說話。』我便退下來學詩經。另一天,父親又獨立院中,我又快步過去向父親請安,父親問:『學周禮了嗎?』我回答:『沒有。』他說:『不學周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啊!』我便退下來學周禮。只聽到過這兩次教誨。」陳亢聽了高興地說:「我問一個問題,卻得到三個收穫,聽到了學詩經和學周禮的道理,還知道了君子並沒有偏愛自己的兒子。」(古代孝道中要求兒女對父母要「晨昏定省」,「趨」指古代的一種禮節,小步快走,向父母請安。「周禮」指春秋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部著作的內涵。)
必須說明的是,有的詞典將「趨庭」釋義為「接受長輩教誨」,這是不對的,「長輩」二字含義太廣。唐‧王勃《滕王閣序》:「他日趨庭,叨陪鯉對。(大意:過些日子,我將到父親身邊,一定要像孔鯉那樣多陪伴並接受父親的教誨。)」
2. 《戰國策‧秦二》:(甘茂說)「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適三人,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譯文:過去曾參住在費地,費地有個與曾參同姓同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說:「我兒子是不會殺人的。」她依舊織著布。過了一會兒,一個人跑來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仍然織布。又過了一會,又有人來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便驚恐萬狀,扔掉織布的梭子,翻過垣牆,逃跑了。就連曾參這樣賢德之人,母親本對他很信任,但有三人懷疑他殺人,曾參的母親也不信任他了。現在我不如曾參賢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參的母親相信曾參,非議我的更是不止三人,我擔心大王恐怕會因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
點閱【跟我學唐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