豔陽高照,微風徐拂,河湖澄淨,山原爛漫。甲辰重陽節後某日,余驅車以覽秋光。途經大湖邊一處,看到一群法輪功學員在一緩坡上煉功,若仙人也。他們身著黃色煉功服,容態祥和,放鬆忘我,隨著悠揚的煉功音樂,做著緩、慢、圓的動作;面前的藍色大湖微波不興,在遠處和藍天連為一體,一群大雁正歌唱著飛向遠方,身後密林葉色斑斕,近處楓叢醉紅流丹。面對如此勝景,感慨萬端。自古有悲秋之說,而這些學員卻不為秋聲所動,似乎已和天地合為一體,時間彷彿已凝固,並進入了永恆!遂作秋光賦,其辭曰:
蓋夫七月流火(1),三秋開光。北斗轉以指西南(2),蟋蟀遷而入宇戶(3);覺天涼而知暑收,見桐落而信秋展(4)。
於是蟬飲露以聲清,身居高而響遠。棉白兮雲蒸,黍紅兮霞蔚;一株曇花,容現夜半之後,三秋桂子,香溢天地之間;菊花燦燦兮傲霜,蒹葭蒼蒼兮邀鶴。柿紅豔而楓流丹,木斑斕而嶺爛漫。河清兮流碧,湖淨兮鏡天;牛郎盼兮鵲橋架,織女勤兮錦雲飛(5);寄相思於圓月(6),思故鄉於高台(7)。觀白雲之自在,望陣雁之南歸;雨細細兮念佳期(8),風裊裊兮落木葉。看落葉之曼舞,將歸根而再發於明春。碧樹凋兮柯如鐵,浴涼風以覺爽,披層霜而膏膚。若乃嚴冬將至,則掛冰凌以佩玉,裹白雪而作襖。
固知草木枯發,春秋代序,乃自然之循環;富貴在天,遇達有時,為世間之常態。宇宙有成住壞滅,人身亦生老病死。逢榮華而欣喜,得意春風,目零落而生悲,窮途末路。屈平恐美人之遲暮(9),宋玉感貧士之無成(10);濟汾水而吟悲辭,漢武徒嘆壯年短(11);登高台以極萬里,杜甫只恨老病多(12);聽琵琶而青衫濕(13),看黃花而憔悴損(14),乃知同是天涯淪落人。
況采菊東籬,陶潛見南山而悠然(15);鶩飛長天,王勃望落霞而煥發(16);東坡贊一年之好景(17),夢得謂秋日勝春朝(18)。李白吟:我覺秋興逸,誰云秋興悲?(19)。歐陽公有言:「亦何恨乎秋聲!」(20)良有以也。
奚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1),以至於寵辱不驚乎?北海若告河伯曰:赴湯蹈火、寒暑相加而弗能害者,至德者也;此至言也(22)。
然則值此末劫之時,何處尋修德健身以至於返本歸真之高德大道耶?湖濱煉功人必告知:法輪大法也。大法乃天梯也,大法弟子同化真善忍宇宙之特性也。此誠真言哉。於是又作歌以記此勝遇。歌曰:
湖水連天天上流;漫坡紅葉豔陽秋。
人生遇達豈能曉,草木榮枯何必愁。
返本須同真善忍,歸真早有法船悠。
秋天原是回歸季,快上靈槎河漢游。
註:
(1)《詩經‧七月》,流火指火星偏向西方。
(2)北斗星指西南,為立秋。
(3)立秋後,天氣漸涼,蟋蟀開始從戶外往戶內遷移。
(4)桐葉落指秋天開始。
(5)七夕,牛郎和織女通過鵲橋相會。
(6)中秋節賞月、團圓。
(7)重陽節登高。
(8)唐‧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9)屈原《離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10)漢‧宋玉《九辯》,被認為是後世詩人傷時感事之祖。
(11)漢武帝《秋風辭》: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12)唐‧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13)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14)宋‧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15)東晉‧陶淵明《飲酒‧其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16)唐朝‧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17)北宋‧蘇軾《贈劉景文》: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18)唐‧劉禹錫《秋詞二首》其一: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字夢得。
(19)唐‧李白《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我覺秋興逸,誰云秋興悲?
(20)北宋‧歐陽修《秋聲賦》: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21)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2)《莊子‧秋水》: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