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江南可採蓮」 唯美的南朝採蓮曲

作者:蘭音
圖為清 陳枚繪《月曼清遊圖》之「碧池採蓮」(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2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映日荷花,接天蓮葉,正是夏季賞心悅目的風景。藕花深處,輕舟之上,一個個窈窕婀娜的採蓮女,比那碧葉紅葩更具詩情畫意。

她們素手採摘,美目顧盼,笑語相聞,清歌互答,構成了江南水鄉最美好生動的畫面。她們的風姿與情懷,以「採蓮曲」為主要形式,成為歷代詩詞中的一大主題。

《本草綱目》載,荷花、蓮葉、蓮子、蓮藕等均可入藥,可謂荷花一身寶。古代採蓮活動,主要包括採摘荷花和蓮子。《爾雅》中說,「荷」又名芙蕖,其花名菡萏,其實名蓮。荷花的每個部分都有專屬名稱,只是後來的作品蓮、荷混用,以「採蓮」統稱所有採蓮活動。

荷花的花期集中在公曆6月至9月,果熟期在9月至10月,古人大多於春季採摘新蓮,秋季採摘蓮子。故「採蓮女,採蓮舟,春日春江碧水流」,說的是春季採荷花;「秋江岸邊蓮子多,採蓮女兒憑船歌」,說的是秋季採摘蓮子。在炎夏,荷花勝放,便是賞花好時節了。

製芰荷以為衣 「採蓮曲」探源

採蓮是一項歷史悠久的農事活動,早在先秦時期,先民們就注意到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歌辭中添加荷花元素。《詩經》曰:「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池塘裡柔美多姿的荷花,與高山上蒼翠挺拔的樹木相對,是《詩經》常見的起興手法。

早在先秦時期,先民們就注意到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歌辭中添加荷花元素。圖為清 吳應貞繪《荷花圖》局部。(公有領域)

荷花多生於南國,南方的《楚辭》中,荷花出場的頻率更高,而且經由屈原之手,成為象徵著君子品德的文學意象。如《離騷》曰:「製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河伯》曰:「乘水車兮荷蓋。」《湘夫人》曰:「芷葺兮荷屋。」荷經採摘之後,可裝飾衣、車蓋、屋頂等,楚辭對荷花的描寫,已經包含了採摘動作。

天真嬌美的農家女乘舟採蓮,具有一種純樸天然的美學意藴。在漢朝,「採蓮」題材第一次明確出現在漢樂府民歌——《江南》中,其辭為:「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從此,採蓮與江南結下不解之緣,後世採蓮詩歌多以江南為背景。

質樸活潑的歌辭,通過蓮葉和游魚的描繪,勾勒出一幅富有生氣的採蓮圖。整首詩不見花,句句皆是荷花映襯下的自然美景;不見人,處處抒發採蓮女內心的愉悅和讚嘆。起句「江南可採蓮」,平白如話,卻在一瞬間將讀者帶到江南荷葉與小舟交錯的水面上,帶到江南女子忙碌卻歡快的採蓮場景中。

「蓮葉何田田」,形象地描繪出蓮葉碧綠鮮豔、彌望無際的茂盛之狀;「魚戲蓮葉間」,魚兒暢遊水中,宛若與蓮葉嬉戲,為魚兒賦予人情之樂,為蓮葉賦予動態之美。蓮葉美如碧玉,荷花自不必說;魚葉相依相戲,更襯托出採蓮的無窮樂趣。

最後四句,採取互文複沓之法,細細描畫魚戲蓮葉圖,讓讀者感受到蓮葉鋪滿水中甚至接天,魚兒自在游動、逍遙無礙的繁盛場景,尤顯古韻古趣。《江南》屬樂府的相和歌辭,故其真實的演唱方式,大約是前三句由單人領唱,後四句由眾人相和,形成豐富而悠揚的音樂效果。

及至東漢,採蓮題材從民間走向文人群體,著名的《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採芙蓉》,採蓮贈遠,講述了兩地相思的離愁別緒。其詩為:「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詩人親自涉水採蓮,卻無法將它送給思念之人,他繼而想到兩人相逢無期,只能終生苦守相思。《古詩十九首》,是文人抒情詩,多作遊子思婦之辭。《涉江採芙蓉》深情綿邈,抒發了思鄉之愁與懷人之情,流露徬徨失落之慨嘆。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下層文人漂泊無定、報國無門,他們用詩歌表達共同的悲涼心曲。

採蓮南塘秋,可祭神、可傳情的南朝民歌

傳統藝術是敬神的,「採蓮曲」可作抒情歌,但它更重要的價值,應當是作為祭神歌曲而存世。《樂府詩集‧清商曲辭》收錄了一組《神弦歌》,其中第九首便是兩支《採蓮童曲》,其一為:「泛舟採菱葉,過摘芙蓉花。扣楫命童侶,齊聲採蓮歌。」

到了南朝,採蓮詩歌越發流行,繼續沿著民歌和文人詩的路子,出現更多佳作。圖為明 陳淳繪《採蓮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從歌辭內容來看,它應是一種集表演(舞蹈)、音樂、唱辭於一體的祭神節目。在悠揚的樂曲中,演員們妝扮成採蓮女,在煙波浩淼的湖中乘舟採摘美麗的蓮花,姿態優雅靈動;她們叩響舟楫為訊,少年隨之齊聲歌唱,歌聲高昂雄健,整個場面剛柔相濟,氛圍神聖而熱烈。

詩貴含蓄,採蓮曲或許從誕生之日起,便暗含抒情之用。蓮字通「憐」,蓮子即「憐子」,「採蓮曲」便成了古人表達情感與心聲的媒介。因而漢樂府《江南》,亦可解讀為一首情歌,以魚蓮相戲,暗喻戀情;文人詩《涉江採芙蓉》,亦借採蓮之舉,表達深婉動人的相思之意。

到了南朝,採蓮詩歌越發流行,繼續沿著民歌和文人詩的路子,出現更多佳作。南朝樂府的最長詩篇《西洲曲》,其中關於採蓮的詩句,堪稱千古絕唱。其辭節選如下: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西洲曲》描述了一個江南少女,從初春到深秋,對戀人長久而深切的思念。春夏之交,「開門郎不至,出門採紅蓮」,繼續引出後面的採蓮片段。「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從時令可知,蓮花高舉,已到盛放的花期之末,少女採摘的乃是蓮子,更加凸顯「憐子」的愛憐意涵。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這裡的採蓮,化作排遣愁緒、消磨時光的詩意行為了。少女無意欣賞蓮葉田田、魚戲蓮葉的賞心樂景,也不關心採蓮的效率及收穫,畢竟採蓮之後,她還能用什麼來慰藉內心的愁苦呢?所以她默默撫弄蓮子,彷彿在和蓮子交流心事,也彷彿看到了自己清純如水、忠貞不渝的情感。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她最終採下蓮子,小心地把蓮子收藏在袖中。蓮心紅得純粹,恰似一顆丹心,再次印證少女用情至深,相思無盡。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這一節,以少女翹首仰望飛鴻的姿態收束,由於鴻雁可傳書信,少女盼郎而不得,只好退而期盼得到其消息。從採蓮到望鴻,少女的情感更加深沉,詩歌的抒情意味也更加濃厚了。

棹動芙蓉落,化俗為雅的文人辭

隨著樂舞的發展,採蓮題材從民間走入宮廷。南朝梁武帝蕭衍製《江南弄》七曲,第三首就是《採蓮曲》:「遊戲五湖採蓮歸。發花田葉芳襲衣。為君豔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採蓮曲。」同樣是歌詠採蓮,這首帝王詩採用長短句的形式,創新曲調。而歌唱內容,從採蓮女的自我吟唱,轉為文人角度的欣賞與讚美,呈現出典雅氣質。

正是「藕思牽作縷,蓮葉捧成杯」,詩人將諧音手法運用到極致,其實在告訴讀者,「偶思牽作縷,連夜捧成悲」。圖為清 沈銓繪《荷塘鴛鴦圖》局部。 (公有領域)

蕭衍之後,簡文帝蕭綱、元帝蕭繹均作《採蓮曲》。蕭綱詩作長於描繪採蓮場景,「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一聯,語言清麗平易,從側面、從細微處烘托荷花茂密叢生的圖景。蕭繹詩作著重展現江南女兒的形貌與情態,「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一聯,對仗工整傳神,人與荷花相映,再現了美人、美景渾然一體的勝境。

君王以下,由南朝文人作的「採蓮曲」,或者包含採蓮元素的詩作,更是不勝枚舉。鮑照《擬青青陵上柏詩》云:「輿童唱秉椒,棹女歌採蓮。」沈約《江南曲》云:「櫂歌發江潭,採蓮渡湘南。」吳均《採蓮曲》云:「問子今何去,出採江南蓮。」這些詩作,或描寫以採蓮為題材的歌舞演出,或以採蓮象徵動作,表達相思戀情,反映了「採蓮曲」特色以及南朝詩風。

採蓮曲自誕生起至南朝,從簡潔明快的民歌,演變為藻麗清綺的詩賦;從淳樸天然的「勞者歌其事」,演變為載歌載舞的表演藝術。這時期,華夏王朝南北對峙,採蓮曲卻跨越疆域之限,成為北朝士人同樣鍾愛的藝術題材。北朝將領羊侃自北魏歸降南梁,自作《採蓮》《棹歌》兩曲,並配女樂,融入風雅的江南文化中。

北周文人殷英童,亦作《採蓮曲》歌辭,情感迂迴跌宕。他從採蓮女活潑熱鬧的嬉戲寫起:「蕩舟無數伴,解纜自相催。汗粉無庸拭,風裙隨意開。」展現出年輕女子嬌憨活潑、大方開朗的一面。「棹移浮荇亂,船進倚荷來。」通過描寫船槳移位、水草雜亂,暗寫採蓮女盡情遊戲的場面;而船行似倚荷,又暗示了她們玩鬧後疲倦慵懶之態,曲盡其妙。

結尾卻峰迴路轉,氣氛從歡樂陡然轉為憂愁。或許是歡鬧過後,滿池蓮花讓一位採蓮女忽然想起久別的戀人,情絲如縷難以化解,採蓮女沉浸在思念中,不知不覺到了夜晚。正是「藕思牽作縷,蓮葉捧成杯」,詩人將諧音手法運用到極致,其實在告訴讀者,「偶思牽作縷,連夜捧成悲」。這兩句詩,也頗有唐詩「忽見陌頭楊柳色」的意味。

江南可採蓮,然而採蓮女不必來自江南,欣賞採蓮之人也不必居於江南。盛行於南方的「採蓮曲」,對北朝的影響,表現出南北文化的融合趨勢,為「採蓮曲」在隋唐時期的蓬勃發展奠定基礎。

每一首採蓮曲中,都有一位或一群溫柔如水的美好女子,帶來美的體驗。而採蓮曲的不斷發展,也反映了古人對於美的不斷探索與發掘。 @*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猶記得去年的一個春日,桃花開得灼灼,他邂逅了樹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視,心馳神搖。不知是桃花映紅了美人的面容,還是姣好的容顏照亮了繁盛的花樹?
  • 他一簑煙雨,一桿風月,與桃花為鄰,以鷗鳥為侶。搖櫓清歌,他自沉醉青山綠水,任南北東西逍遙遊賞。
  • 東晉時期的一場雪,因浸著那個時代的風流氣韻,顯得格外晶瑩澄澈。那場雪降臨在山陰,讓出身世家大族的王子猷,驀然生出了吟詩之興和訪友之心。
  •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秋冬時節,朔風呼嘯,竹林凋零,青青子衿失了顏色。在這一年,竹林七賢的兩位靈魂人物——嵇康和阮籍相繼離世。動盪的魏晉時代,名士少有全者,史書形容「同日斬戮,名士減半」。更有後人說,嵇、阮之後,再無名士。江山代有才人出,歷朝歷代的名士層出不窮,只是少了嵇、阮那樣的人。
  • 那是建安末期的一個盛夏。以博學多藝聞名的邯鄲淳,作為曹家三公子的座上賓,正在欣賞一場演出。台上的主角是一個盛裝登場的胡人,胡舞《五椎鍛》、跳丸擊劍、誦俳優小說,十八般技藝看得人眼花撩亂。胡人笑問:「邯鄲先生覺得如何?」
  • 在漢魏之交的動盪年代,一個有才無貌的文藝青年,將如何開啟他的人生傳奇?彼時董卓亂京,挾持皇帝遷都長安,這個心懷大志的青年,也被迫遠離舊日京華。在古城長安,青年首先拜訪了地位顯貴的文士蔡邕。蔡府車馬填巷,賓客滿座,主人蔡邕一聽到有個叫王粲的年輕人登門,顧不得招待客人,來不及穿好鞋子,倒拖著鞋跑去迎接他。
  • 這是一幅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的畫作,畫中主體是一隊艱難前行的人馬。略去了時空環境,我們依然能從人物貂冠胡裝的服飾,以及藏頭縮身的神態,感受到塞外的凜冽朔風和漫天黃沙。
  • 近二百年歷史的南朝,偏安煙雨江南,卻締造了綺麗詩文,上承魏晉風骨,下啟隋唐氣象。這其中,出身皇族的蕭統,居儲君之尊,納才學之士,唱和詩賦,編纂文集,成就六朝以來最繁榮的文學盛況。
  • 他是庭院中詠梅吟霜的寒門書生,也是江水畔登高撫琴的悲秋文人。他生於動盪亂世,懷抱治世理想,卻長年輾轉宦遊,難以施展才智。故而他筆下的詩文,多慷慨不平之氣,奔湧恣肆之情,唱出了失意文士的心聲。
  • 一花一木皆成字,一水一山可入詩。他是遊走於江南形勝的貴公子,用審美的眼光遊賞四季山川,用精美的妙筆勾勒天然畫卷。南朝時期,山水詩初興,他就是當時最為傑出的山水派詩人之一——謝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