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傷學問大 提早發現並預防
【大紀元2023年02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台灣已步入高齡社會,在許多行動不便的高齡者、長期臥床者或需長期使用輔具之患者常見的問題之一為壓傷。「壓傷」舊稱為壓瘡、褥瘡,是指當皮膚長期受到壓迫,因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導致組織壞死,成為一個開放性的傷口。
如何防範壓傷始終是醫護人員及照顧者的難處,即便細心呵護仍可能無法避免,而壓瘡傷口狀況的變化與患者的年齡、疾病、營養狀況、活動度等習習相關,照顧者僅能透過提早發現並預防、減少傷口形成、避免傷口惡化。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家醫科醫師林佳萱指出,依美國國家壓瘡諮詢委員會(NPUAP)將壓傷在醫學上分成六種等級,初步可藉由認識傷口形成前的狀態,第一級為外觀發紅、明顯疼痛感,可藉由減少受壓改善,若是未能持續注意皮膚狀況恐進入真正的壓傷狀態。第二級:有水泡情形或已形成表皮破損,有紅腫熱痛感並合併組織滲出液情形。第三級:已傷及真皮層導致脂肪層露出,此階段傷口恐易導致化膿形成異味,周邊組織容易發黑壞死。第四級:損傷已導致筋膜、肌肉層,甚至可見骨頭裸露,組織明顯呈現血循不佳樣,此階段易引發骨頭、血流感染導致敗血症。第五級為無法分級:全皮層的組織受損,因已被壞死的痂皮及腐肉給蓋住,需透過破壞遮蓋處,才能知道傷及程度。第六級為深層組織受損:可見皮膚外觀呈現黑紫色像較有明顯界線的瘀青或紫色血泡。含第三級以後之傷口狀況皆需以外科方式加以處理治療。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李盈盈表示,預防壓傷的原則,要思考成因後,立即著手改善照顧方式。首先,臥床時,照顧者應每2小時協助長輩翻身,注意床單及衣服保持平整,並為長輩進行肢體、關節活動,或是輕輕按摩促進血液循環。但若已形成壓傷傷口,請勿於傷口處按摩,並盡早就醫治療。第二,輪椅使用時,照顧者應每小時協助變換姿勢,若長輩可自行活動,應每15分鐘稍微活動肢體,例如將身體微前傾,減輕臀部壓力。第三,最好能利用專門為此設計的特殊床墊、坐墊,來為長輩減輕皮膚壓力,避免壓傷形成。
透過基礎認識,隨時注意皮膚變化,增加活動度、改變姿位及輔具使用適時移除休息是非常重要。若傷口已形成,傷口照護也同等重要,避免傷口浸濕,盡量保持乾爽,傷口也避免過於乾燥皆易影響傷口癒合,適度求助醫療資源選擇合適的藥膏或使用傷口敷料以利傷口改善。◇
責任編輯: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