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跟我學唐詩(5A)

作者:朝暉
明李流芳畫唐人詩意,冊《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國立故宮博物院)
font print 人氣: 22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第五課

一、花灼爍,草蒙茸。(二冬)(選自《聲律啟蒙》)

明對暗,淡對濃;
上智對中庸。
鏡奩對衣笥,野杵對村舂。
灼爍,草蒙茸;
九夏對三冬。
台高名戲馬,齋小號蟠龍。
蟹螯從畢卓,身披氅自王恭。
五老峰高,秀雲霄如玉筆;三姑大,響傳風雨金鏞。
(下劃線字為入聲字)


注釋及說明:

1. 上智對中庸:上等智慧(的人)。出自《論語‧陽貨》:「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大意:孔子說,只有上等的智者與下等的愚者改變不了。)其中「知」是「智」的通假字,讀音「智」。|中庸:①待人處事,走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不走極端。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大意:以中正之道修德行,這是最好的方法)。」②「中庸」又是儒家經典《禮記》中的第三十一章,也有將這一章單獨成書,名為《中庸》。故中庸可借指儒家經典著作。③比喻中等、平常或中等資質的人。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唐‧劉知幾《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敘。」在古代近體詩中,找不到「上智」對「中庸」的例子(後續文章,沒有古代例句的,筆者都爭取原創例句作示範)。

上智閒看塵俗事,中庸細讀歲寒時[1]。(朝暉 原創)

2. 鏡奩對衣笥:鏡奩也稱為「鏡匣」;盛放女子梳妝的用具,其中裝有可支起的鏡子。|衣笥:盛放衣服的竹器。

哪堪淚眼翻衣笥,未肯愁容對鏡奩。(朝暉 原創)

3. 野杵對村舂:野杵,指鄉村之家用的舂米、搗藥的棒子;材質有木製或石製的,也稱為「木杵」或「石杵」;古代貴族之家一般用「玉杵」。|村舂:①古詩文中更多的是指舂米搗藥的聲音。②指鄉村舂米搗藥的石臼或缽(包含了杵,否則無法使用,也不能稱為「舂」)。元‧盧琦《分水關和朱明仲韻(其二)》:「小橋跨澗村舂急,老樹吹花野店香。」

採石山中磨野杵,搗衣溪上雜村舂。(這是說鄉村裡男人在山中採石,製作野杵;女子在溪邊搗衣,搗衣聲與村裡的舂米聲夾雜在一起。)(朝暉 原創)

4. 花灼爍,草蒙茸:灼爍,形容花卉光彩鮮明、亮麗奪目。|蒙茸:蔥蘢;指草木綠意盎然。唐‧羅鄴《芳草》詩:「廢苑牆南殘雨中,似袍顏色正蒙茸。」

晚春花灼爍,新雨草蒙茸。(朝暉 原創)

5. 九夏對三冬:九夏指夏天。因為夏季三個月,有九十天;或九旬(每旬十天),故稱。因此也有九秋、九冬、九春這樣的詞組。|三冬:指冬季。因為冬季有三個月,故稱。因此也有了三夏、三秋、三春,都可以表示各個季節。另外,「三冬」或「三秋」等,也可以表示三年,要實際看文本的含意。我們常聽到的「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裡表示三年。再如:

北宋‧晁補之《次韻文潛尉福昌時壁間清暑》詩:「人如修竹三冬好,詩與清溪九夏寒。」句子中的「三冬」與「九夏」都表示季節。北宋‧孔武仲《夜歸口占示同行者》詩:「身居簡冊三冬學,心入滄溟萬里遊。」這裡的「三冬」表示三年。

6. 戲馬:戲馬台。故址在今江蘇省徐州市。相傳項羽曾在此縱馬遊樂。南朝‧宋武帝劉裕曾在此宴飲賦詩。據《南齊書‧志第一‧禮上》記載:「宋武為宋公,在彭城,九日出項羽戲馬台,至今相承,以為舊准。」|蟠龍:指蟠龍齋(史書上也有寫成盤龍齋);最初為東晉桓玄建造,後來桓玄叛亂被殺。南朝宋武帝劉裕的部將劉毅占居此齋,因他的小名叫「蟠龍」;奇怪的是,沒幾年劉毅也叛亂,也被殺。據《宋書‧志第二十一》記載:「桓玄出鎮南州(今重慶市萬州區),立齋名曰蟠龍。後劉毅居此齋。」

7. 擘(音帛,入聲):掰開,剖裂。|蟹螯[2](音海熬):螃蟹變形的第一對腳,殼內多肉。|畢卓:東晉時期的官員,官至吏部侍郎(正三品),卻因常酗酒而耽誤公事;並曾經去坊間偷酒被抓住,後被認出而釋放。他曾希望自己能一手持蟹螯,一手端酒杯,泡在酒池中過一生[3]。筆者認為,這是處世頹廢,放縱惰性的行為,只能當成是反面的案例。當官因酗酒而耽誤公事,首先對不起自己所得到的俸祿。

8. 鶴氅:以鳥的羽毛製成的裘,用作外套、大衣。後來也有將道袍稱為「鶴氅」的。|王恭:東晉時期的大臣,相貌英俊瀟灑。曾身披鶴氅乘車從雪地而過,風度翩翩;旁人看到稱讚王恭是神仙中人。《世說新語‧企羨》:「孟昶(東晉末年大臣)未達時,家在京口。嘗見王恭乘高輿,被鶴氅裘。於時微雪,昶於籬間窺之,歎曰:『此真神仙中人!』」古詩詞中有用「王恭氅」一詞來形容一個人衣著大方得體,有品味。北宋‧范仲淹《次韻和劉夔判官對雪》:「淨拂王恭氅,香滋陸羽茶。」

9. 五老峰:江西省廬山東南部名峰。五峰形如五老人並肩聳立,故稱。峰下九迭屏為李白讀書處;東南有白鹿洞書院遺址,為朱熹講學處。唐‧李白《登廬山五老峰》詩:「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10. 三姑石:在今福建省武夷山,因三峰並立,如三個妙齡女子,故稱。第一個寫詩描寫三姑石的詩人是宋朝的著名大臣李綱(籍貫福建省邵武縣)。《三姑石》詩:「風舞芳林鬢腳垂,朝雲行雨濕仙衣。不知當日緣何事,化石山頭更不歸。」明‧王恭《夢遊武夷吳十董大客上》詩:「相攜三姑石,眺晚聞霜鐘。」

11. 金鏞(音庸):華美的大鐘。《文選‧張衡〈東京賦〉》:「設業設虡(音巨,樂器架子),宮懸金鏞。(大意:安放好裝飾精美的樂器架子,在四面懸掛金鐘。)」

二、六首押「二冬」韻的古代經典唐詩

1. 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 唐‧杜甫

暮倚高樓對峰,僧來語自鳴鐘。
孤城返照紅將斂,近市浮煙翠且重。
多病愁常闃寂,故人相見未從容。
知君苦思緣詩瘦,大向交遊萬事慵。

創作背景:此詩創作於公元761年冬,西蜀成都。當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定。

注釋:①四安寺:故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古代是新津縣),相傳為神秀禪師雲遊到此處時所建。②裴十:裴迪。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詩壇名人,與王維、杜甫、孟浩然等交好。曾任蜀州刺史,並為「四安寺」題名。③高樓:古代寺院的鐘樓都比較高,鐘聲可以傳更遠。中間有木製的旋梯上樓。④雪峰:西嶺雪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境內。距新津縣四安寺不遠。⑤孤城:指新津縣城。⑥返照:夕陽、落日。⑦近市:靠近人煙稠密之處。⑧浮煙:暮靄夾雜著炊煙。⑨闃寂:孤獨寂寞。闃(音巨,入聲)⑩大向:太向,「大」與「太」通用,讀音太;形容偏愛於做某事。這個詞組最早就見於杜甫這首詩(有的版本就用「太」字)。⑾慵:慵懶,懶散。

讀音說明:①「市」這個字在古音中讀上聲「矢」,《康熙字典‧市》:「《唐韻》時止切《正韻》上止切,音恃。(紙韻)」②「思」在本詩讀去聲「四」,《康熙字典‧思》「又《廣韻》《集韻》《類篇》《韻會》相吏切,音四。(寘韻)又《書‧堯典》欽明文思。」這一句的格律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所以「思」不能讀成平聲。

杜甫詩云:「暮倚高樓對雪峰,僧來不語自鳴鐘。」宋 賈師古《巖關古寺》(國立故宮博物院)

全詩大意:傍晚倚靠在鐘樓頂層,眺望西嶺雪山。寺院的僧人上來後沒跟我說話,直接去撞鐘。新津城籠罩的夕陽中,暮色降臨,霞光漸斂;附近集鎮家家炊煙升起,如重重煙幕遮擋住了遠處翠黛色的樹林。近期身體多病常獨自發愁,有時自己一個人發呆什麼也不想;以一副病容與故人相見總是覺得很侷促。知道您(裴迪)經常因為寫詩苦思斟酌都瘦了;而我卻是閒人一個,除了交際,其它什麼事情都不想做。

詩評:公元761年冬,是安史之亂爆發的第六年整,也是戰局最膠著的一年。同年2月,李光弼、僕固懷恩所部在邙山戰役中失利,東京洛陽再次失守,被史思明奪下。而在那種通信閉塞、滯後的時代,不止是杜甫等朝廷官員擔心,西蜀百姓甚至是出家人一樣擔心會被戰爭波及。所以「僧來不語自鳴鐘」寫出了當時大家的心情,憂心忡忡,連打招呼都是多餘的,只管「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本來在高樓上聽著晚鐘,看著晚霞是很愜意的一件事情,可是詩聖卻給我們上了一課,如何用詩的語言來表現「境由心生、物隨心轉」。「孤城返照紅將斂」其中「孤城」借指「長安城」,因為洛陽失守了。「返照」本來也可以用「夕照、落照」,音律對仗都沒問題的,之所以這樣用,是借指「迴光返照」;而「紅將斂」借喻「日薄西山」。當然這都是杜甫的擔心,不是他希望朝廷會走向這樣的結局。

「近市浮煙翠且重」,「翠綠」本來象徵著生命及生長,可是它們卻被當前的浮煙霧霾重重阻隔,看不到前景。這是詩聖遣詞造句的絕妙之處,意在言外。頷聯兩句均隱喻了杜甫對當時局勢看不到前景的擔憂。

杜甫還是希望大唐王朝能渡過難關,所以,「多病」就是因為對局勢的擔憂、愁苦引起。另外,我們不要被「知君苦思緣詩瘦」的字面意思所迷惑,如杜甫、裴迪這樣的詩壇聖手,寫詩早就過了須要苦苦推敲的階段,也不可能因為寫詩,人會消瘦。裴迪是蜀州刺史(從三品),手握兵權,屬劍南節度使嚴武(正二品,也是杜甫好友)管轄,公務繁忙。巴蜀地區可是朝廷的後院,安史之亂剛爆發之時,唐玄宗就是退居成都。因此這裡的防務及民情都是朝廷官員關注的重點。可是在古人的觀念中,當官越輕鬆表示你的能力越好,說明朝廷給你的官職太小了。所以我們看到古代著名的詩人在任上,處理好公事之餘,在治所附近遊山玩水並創作了很多作品。杜甫在朝中擔任左拾遺(從八品)的時候曾在詩中說:「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曲江》)」這是說上朝回來,天天去江邊喝酒,沒錢喝酒把衣服都典當了。沒人說杜甫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因為左拾遺負責的那點事情對杜甫來說太簡單了。唐·高適:「開襟自公餘,載酒登琴堂。」唐‧李願:「公餘自多暇,尊酒奉仙遊。」北宋‧范仲淹:「蕭灑桐廬郡,公餘午睡濃。」

如果將「知君」句改為類似「知君鶴瘦緣公事(知道您因為公事最近瘦了很多)」,那等於是說裴迪當官的能力不足,不能勝任刺史這個職位。所以杜甫要說「知君苦思緣詩瘦」,在寄給好友的作品中將人情世故都考慮到了。

對仗講解:此詩「多病」與「故人」相對,或許有讀者會說這好像對不上,一個是動詞,一個是名詞。其實「故」在古漢語中可以通「古」字,表示「古來」或「很多年以來」,也就是「故」可以當數詞用。《管子·侈靡》:「是故之時,陳財之道可以行。(大意:古來很長一段時間,這種生財之道可以通行。)」因此,這裡杜甫運用的還是逐字對與借對相結合的對仗技巧。「多」與「故」是數詞對,「病(可以當名詞用)」與「人」是名詞對。在這種對仗原則下,「故人」可以直接與數量詞相對。例如,五代·徐鉉《贈維揚故人》:「一事無成空放逐,故人相見重淒涼。(七律頷聯)」北宋·陳師道《寄答顏長道(其一)》:「故人憂已矣,千里問何如。(五律頷聯)」北宋‧李綱《奉贈宣撫孟參政》:「綈袍念舊故人意,藥裹關心多病身。(七律頸聯)」

2. 訪戴天山道士 唐‧李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聞鐘。
分青靄,飛泉掛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注釋:①戴天山:四川省江油市大匡山。②青靄:指青色的雲氣。有青色及紫色的兩種,比如,唐‧陳子昂《南山家園》:「軒窗交紫靄,檐戶對蒼岑。」要注意的是,「靄」字在古詩中讀「愛」去聲。《康熙字典‧靄》:「《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蓋切,音藹。(泰韻)」③飛泉:瀑布。

全詩串講:第一句的「中」字是「一東」韻部的字,但在近體詩的創作規則中,首句借用鄰韻是可以的。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這是剛入山看到的景色,附近有山民居住,所以才會有「犬吠」。也就犬吠聲與溪水流動聲交織在一起,或許是剛下過一場山雨,桃花上還帶著雨滴。既然有桃花,我們可以判斷出,當時是春天。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在密林中時不時看到麋鹿的出沒。「溪午」是指,作者又向深山中行進一段時間,當眼前出現一泓溪水時,此時天色已經到了正午。「不聞鐘」,言外之意是說附近沒有佛家的寺院。因為在唐宋時期的寺院,晨鐘、午鐘、晚鐘是必敲的;唐‧歐陽詹《永安寺》:「林深日午鐘聲動,自采溪毛養幻身。」南宋‧陸游《數日不出門偶賦》:「補衣未竟迫秋露,待飯不來聞午鐘。」有的寺院甚至還敲半夜鐘。「溪午」這種古漢語構詞法很獨特,就兩個字卻表達出了很多意思。而且,既然有「溪午」那當然還有「溪曉」及「溪晚」。這都是古詩文常用詞組。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這時候作者已經接近山頂了,此時前方不遠處有一片竹林,青色的雲氣從竹林中生出,可以看到竹林刺穿了雲氣,或者是分開雲氣。瀑布(飛泉)從碧綠的山峰上飛流而下。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此時作者已經到了道士的隱居之處,四周無人,也不知道道士的去向。作者興沖沖而來,沒想到卻沒遇上道士,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回來,該不該留下等道士?因此作者發愁地倚靠在幾株松樹之間。

古人詩評:①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起聯仙境。三、四(句)極幽野之致。通為秀骨玉映,丰神絕勝。

②清‧顧安《唐律消夏錄》:從水次有人家起,漸漸走到深林絕壑之間,而道士竟不知在何處也。仙乎仙乎!此等詩隨手寫出,看他層次之妙。

③清‧賀貽孫《詩筏》: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字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何物戴天山道士,自太白寫來,便覺無煙火氣,此皆不必以切題為妙者(指李白詩不去刻意切題卻寫出絕妙好辭)。

三、附註:

1. 歲寒,比喻困境、亂世。|中庸,借指儒家經典。|下聯的大意是在困境或亂世時要多讀儒家經典。|「中庸細讀」是細讀中庸的倒裝句。

2. 蟹:這個字從唐朝到清朝,都讀上聲;包括古代北方語系的代表韻書,也就是元曲創作的參考韻書《中原音韻》也讀上聲。《康熙字典‧蟹》:「《唐韻》《正韻》胡買切《集韻》《韻會》下買切,音獬。(蟹韻)」唐朝、明朝的官方讀音為「海(上聲)」與現今粵語的讀音相同;宋朝、元朝的官方讀音是「腮上聲sai3」,那麼清朝官方讀音是什麼呢?因為《康熙字典》的注音是「獬」,這不是常用字,無法準確判斷。所以我們查清朝的另一本官方字典《佩文韻府》,直接上圖片,清朝的官方讀音與唐朝、明朝相同,都是「海(上聲)」,所以今後我們在讀唐詩的時候,「蟹」字都讀「海」(與粵語的讀音相同)。

(公有領域)

3. 《晉書‧列傳‧第十九章》:畢卓字茂世,新蔡鮦陽人也。父諶,中書郎。卓少希放達,為胡毋輔之所知。太興末,為吏部郎,常飲酒廢職。比舍郎釀熟,卓因醉夜至其甕間盜飲之,為掌酒者所縛,明旦視之,乃畢吏部也,遽釋其縛。卓遂引主人宴於甕側,致醉而去。卓嘗謂人曰:「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及過江,為溫嶠平南長史,卒官。

《太平御覽‧職官部‧卷十四》:畢卓字茂世,新蔡人。少亦放達,泰興末為吏部郎,常飲酒廢職(玩忽職守)。比舍郎釀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間取酒飲之。掌酒者不察,執而縛之。郎往視,乃畢吏部也,遽釋其縛。卓遂引主人宴於瓮側,致醉而去。卓常謂人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游泳)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點閱【跟我學唐詩】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唐詩中格律詩的對仗句子,巧妙地運用了古漢語詞組的構詞法和平仄讀音,自格律詩在唐代出現後,古人創作了大量的名篇及對句,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值得我們代代相傳及誦讀。
  • 繽紛無數地,錯落幾多時。 門外紅山果,亭前白雪枝。 孤寒如自怨,寂寞訴伊誰? 寧抱冰霜老,不為蒲柳姿。
  • 欲同花語莫相違,一路尋芳近翠微。 晴雨偏宜秋草瘦,賞心最是稻粱肥。
  • 這一系列教材主要是教五歲以上,各個年齡段的學生用古漢語的四聲誦讀古典近體詩,學習過程中熟悉格律並嘗試近體詩創作。要學好中文,從小就應該偏向於文言文教學,古人的思維方式及古漢語的構詞法,跟現代人的觀念不一樣。文言文能學好,白話文不用教都會。
  • 沿對革,異對同; 白叟對黃童。 江風對海霧,牧子對漁翁。 顏巷陋,阮途窮; 冀北對遼東。 池中濯足水,門外打頭風。 梁帝講經同泰寺,漢皇置酒未央宮。 塵慮縈心,懶撫七弦綠綺;霜華滿鬢,羞看百煉青銅。
  • 押「一東」韻的古代經典唐詩 宋‧蘇軾《題楊次公蕙 》 蕙本蘭之族,依然臭味同。 曾為水仙佩,相識楚辭中。 幻色雖非實,真香亦竟空。 云何起微馥,鼻觀已先通。
  • 這首詩可以說是白居易的人生感悟,雖久寄官場,卻能保持一顆純真的心態。一位儒家的修行者,雖然有情在,但只要不被人情所牽絆,就能不受環境條件的限制,開心地生活及修行。
  • 常人寫詩一般都說「春風相送」或「借春風」如何如何,而李白寫詩不拘一格,掛帆秋風,輕舟東下。明‧敖英《唐詩絕句類選》:蔣仲舒曰:「掛」字最得趣。
  • 「秋」與「冬」均為平聲,原則上不能相對,但在一些律句中,如果那個位置是可平可仄,就可以對仗使用,這種例句在古典近體詩中有很多。比如,唐‧白居易《歲晚旅望》:「萬物秋霜能壞色,四時冬日最凋年。」北宋‧蘇軾《雪夜獨宿柏仙庵》:「稍壓冬溫聊得健,未濡秋旱若為耕。」南宋‧陸游《秋晚村舍雜詠二首其一》:「園丁種冬菜,鄰女賣秋茶。」以上對仗例句中,平仄格律都沒有問題。
  • 芍藥 唐‧韓愈 浩態狂香昔未逢,紅燈爍爍綠盤籠。 覺來獨對情驚恐,身在仙宮第幾重? 這首詩高妙之處在於先描述了芍藥的美,然後讓自己和讀者都嚇了一跳,不著痕跡地稱讚了皇宮的夜色美景。大唐的皇宮確實美如仙宮。韓愈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詩常常能出人意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