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néng wén cáo zhí ,shàn biàn zhāng yí 。
能文曹植,善辯張儀。
ㄋㄥˊㄨㄣˊㄘㄠˊㄓˊ,ㄕㄢˋㄅㄧㄢˋㄓㄤ ㄧˊ。
能文曹植,善辯張儀。
【註釋】
(1)曹植:字子建,三國時代的著名詩人。個性平易,才華頗高,曹操正室卞(biàn,ㄅㄧㄢˋ)氏所生的第三子,曹丕、曹彰的弟弟,曾封為東阿(ē,ㄜ)王、陳王。被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丕之子曹叡)所猜忌,不得重用,抑鬱而終。死後諡號「思」,世稱「陳思王」。
(2)辯:辯論、分析。
(3)張儀:戰國時代的著名縱橫家,魏國人,相傳為鬼谷子的徒弟。秦惠文王時任宰相,提倡連橫的外交政策,利誘各國與秦聯合,再各個擊破,以瓦解六國的合縱政策,因功封武信君。秦武王即位後,離秦赴魏,任魏國宰相一年後死去。
【語譯】
曹植文才甚高,張儀善於辯說。
【人物故事】
曹植
曹植十歲多,就能誦讀詩、論及辭賦幾十萬字,且善於寫文章。魏太祖(曹操)曾看到他的文章,問他說:「你請人代寫的嗎?」曹植下跪說:「我能言出為論,下筆成章,但可當面測試,如何請人代寫?」銅雀台剛建好時,太祖讓兒子們登台作賦,曹植提起筆來立刻寫成,且水平很高,太祖很驚異。曹植每次進見,太祖提問都能馬上回答,特別受到寵愛。(據晉朝陳壽《三國志‧魏書‧陳思王傳》)
魏文帝(曹丕)曾命令曹植於七步內作詩,曹植立刻作詩響應:「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煮豆子拿來做濃湯,過濾豆渣做成豆漿。豆子的莖梗在鍋子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裡哭泣;本來都是同根所生,何必互相煎熬得太過急迫?)文帝聽了面露慚色,深感羞愧。(據南朝宋代劉義慶《世說新語》)
張儀
張儀學成遊說諸侯之術,曾投靠楚國宰相,與之共飲,不久宰相丟失了玉璧,門下食客認為是張儀偷的,說:「張儀貧困且品行不佳,必是此人偷了宰相的玉璧。」他們一起抓住張儀,強行打了他幾百下,張儀不服,最後只好放了他。他的妻子說:「唉!你要是不讀這些書去遊說諸侯,哪會受到這種侮辱啊?」張儀對妻子說:「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笑說:「舌頭還在呀!」張儀說:「這就夠了。」張儀做了秦國宰相後,寫了聲討的文書告知楚國宰相說:「起初我跟隨你共飲,我沒偷你的玉璧,你卻打我。你好好看守你的國家,我姑且就偷走你的城池吧!」後來張儀到楚國遊說楚懷王:「大王若能斷絕與齊國的盟約,我將奉送六百里的土地,秦、楚成為兄弟之國。」楚王非常高興地答應了。等齊、楚絕交,齊國轉而與秦國結交,張儀就告訴楚國使者說:「我有六里地,願獻給大王。」楚王大怒,發兵攻秦。秦、齊合攻楚,取得丹陽、漢中之地。楚再發兵攻秦,楚大敗,楚王割讓兩城與秦談和。隨後張儀又說服楚與秦友好,說服齊國、燕國、趙國、韓國、衛國,連橫以事奉秦國。(據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
曹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南朝宋謝靈運曾說:「魏晉以來,天下之才有一石(dàn,ㄉㄢˋ,一石為十斗),曹子建(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這也是日後「才高八斗」這個成語的由來。
《隋書》記載,縱橫家懂得辯說,擅長辭令,以溝通君臣上下的心志。此是有口才而心術不正的人所為,花言巧語,善變狡詐,甚至殘害忠信,亡國敗家。《史記》也評論權變之士如蘇秦、張儀,此兩人真是險詐之士啊!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即位,武王當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群臣又多毀謗張儀:「言而無信,賣國以求榮,秦王若再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所恥笑。」張儀怕被殺,又離開秦國,到魏國當了一年宰相就死了。
——轉自
(點閱【龍文鞭影】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