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戰狼處處認錯 美歐系列動作打痛中共
【大紀元2022年06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宋唐綜合報導)近日,美媒刊文說,為了避免20大政治風險,中共放低姿態,派出特使吳紅波訪問歐洲,試圖修復中歐關係。從處理COVID-19疫情到戰狼外交,再到經濟管理不善,吳紅波處處認錯。
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近日被貶出外交部,《日經》分析說,這是因為樂玉成太過於親俄,樂被降職表明中共高層打算改變外交方向,重建中美外交才是首要任務。
自從2月底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打破西方一種對中共的長期假設,即全球經濟上互相融入,可以消除意識形態的不同。
俄烏戰爭打破這種假想,一向被經濟所掩蓋的中共(共產)專制與西方普世價值的差異暴露出來,帶來的後果大致有三:一是中共支持俄羅斯,想與俄羅斯聯手,打破美國主導的基於規則國際秩序的野心暴露出來,促成了自由世界的團結。二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讓國際社會把目光聚焦處於同樣處境的台灣安全。三是產業鏈也分出紅藍陣營,西方要擺脫對中國的經濟依賴。
因此,自4月份以來,發生了一系列奇怪現象,明明俄烏戰爭是當前焦點,但美歐領導人卻在亞洲發起外交攻勢,頻頻出訪印太地區,從經濟到安全布局印太,塑造一個對抗中共(共產)專制的國際環境。
中共自以為很強大,其實孤立無援,幾乎沒有真正的朋友,也缺乏美國那種號召力,即使想要與弱小的太平洋島國簽署多邊安全協議,也碰了一鼻子灰。與美國召集盟友的力量相比起來,差距巨大。在積極參與美國制裁俄羅斯的國家中,是世界上一些最發達的國家,加起來占全球GDP的60%左右,包括軍事力量,如果這些力量聯合起來,用在對付中共上,應該讓中共感到壓力山大。
由於中共咄咄逼人對鄰國的脅迫、攻擊和好鬥,結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把北約引到了家門口。目前,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領導人,都將出席6月29日開始的北約峰會,期間日韓澳新還將單獨舉辦四國峰會。越南和印度也加強了防務合作,簽署了關於「2030年前防務夥伴關係」聲明。這種合作,非常明顯地把中共排除在圈子之外,讓中共感到如芒在背。
這些動作打得中共很痛,才會有上述「認錯」之舉。
歐洲開始強硬起來
俄烏戰爭後,首先反應起來的是歐洲,由於中共支持俄羅斯,歐洲感到中共不屬於同一個陣營,不可信賴,一改以往對中共的曖昧態度,口氣變得強硬起來。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已成為歐洲國家沒有爭議的共識。
比如,既宣布成立歐盟-印度貿易和技術委員會之後,歐盟還與印度重啟了自由貿易談判,願景是印度未來可能代替中國,成為歐洲的一個主要的供應鏈來源。
無論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還是德國總理肖爾茨,在其出訪亞洲期間,都高調說明要在亞太地區,尋求與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建立密切關係,敲打中共的意味甚為明顯。
中共支持俄羅斯,也得罪了中東歐國家,以中東歐國家為主的「16+1」合作平台處於停擺狀態,即使中共特使霍玉珍建議以後的16+1會議降級為外交部長級別,也無人搭理。中共分化歐洲的招數也因此失靈。
歐洲開始介入之前較少關注的台海問題。4月30日,《金融時報》引消息人士說,針對台海問題,美英首次舉行了高級別會議。5月5日,英國與日本簽署了「相互准入協定」(RAA),加強國防合作。
美國還通過各種渠道,明確告訴歐洲盟友,當中共入侵台灣時,美國希望歐盟採取行動,對中共進行制裁,並制定出制裁方案。
「印太經濟框架」和「四方安全對話」形成對中共的包圍
儘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吸引了眼球,但美國政府並沒有因此轉移焦點,相比之下,俄羅斯被認為是「急迫」但短期的威脅,中共才是美國的頭號和長期的威脅。
自5月以來,拜登政府啟動了與亞洲的幾次高級別接觸,首先是5月中旬的美國-東盟特別峰會,隨後拜登訪問了韓國和日本,並在日本出席了「四方安全對話」,啟動了期待已久的「印太經濟框架」。
「印太經濟框架」(IPEF)填補了美國印太地區經濟參與機制的空缺,中共譏笑該框架只是總統指令,沒有經過國會授權而不可持續,但印太地區參與的熱情很高,也能得到消除非關稅壁壘等實惠,很多美國公司(如蘋果)也想在該地區尋求多元化以替代中國。
民意調查顯示,東南亞地區對中共的霸權野心和影響力越來越警惕,「印太經濟框架」提供了一個不同願景的工具,符合了東南亞如新加坡和越南等國多元化、不願依賴中共、尋求華盛頓的支持制衡中共的想法。同時向北京發出一個信號,表明美國不會任由北京一直按它自己那套方式行事。
IPEF把提高「供應鏈韌性」放在重要位置,有專家指出,「供應鏈韌性」實際上是供應鏈重新部署的一個代名詞,是「試圖將中國擠出供應鏈」。
對於「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中共不屑一顧地說是沒有實質內容的非正式聯盟,「從來不缺博眼球的想法」,現在Quad越來越團結,影響力越來越大。
智庫史汀生中心東亞項目聯合主任辰己由紀(Yuki Tatsumi)表示:「Quad重新復興的最大驅動力,是中國(中共)越來越自傲和好鬥。」「它的行為不僅在東海和南海,而且還包括從印度洋一直到太平洋島國區域,結果是讓四國對中國(中共)的看法更加接近。」
儘管很多專家都認為,Quad不是北約,也不可能成為北約,因為四國之間沒有類似北約那樣的聯盟以及外交政策傳統,但沒有安全感的中共無法釋懷這種「被包圍」的感覺。
實際上,Quad可能有更大的作用。《日經》5月24日報導說,在東京舉行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上,日本已經感覺到,美國正試圖建立一個可靠的聯盟,若中國(中共)試圖以武力奪取台灣,該聯盟將與之對抗。儘管Quad聯合聲明的平淡無奇,那是為了讓印度更容易留在談判桌上。美國不會指望印度在台灣局部戰爭中做出貢獻,但印度能做的是把中國(中共)的注意力,吸引到喜馬拉雅山的中印邊界上。
韓國的轉變
讓中共始料未及的是韓國的轉變,韓國總統尹錫悅一改前任親共態度,優先考慮「韓美同盟」。
與前任和朝鮮的接觸政策相反,韓國與美國把重點放在對朝鮮的軍事威懾上,邊緣化中共在朝鮮半島的作用。
中共一直擔心美日韓三國安全聯盟的想法,但怕什麼來什麼,尹錫悅不但表達了參與Quad的意願,首次出席本月舉行的北約峰會,還表示拋棄前嫌、願意與日本合作,在該地區進行三邊安全協調。
24日,據共同社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日本、美國和韓國已開始協調,在6月29日至30日在馬德里召開的北約峰會期間,舉行三國首腦會談,這是三國首腦的首次三方會談。韓國總統辦公室22日宣布,將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新設駐北約代表部。
在美韓聯合聲明中,兩國領導人「承諾深化和擴大在關鍵和新興技術以及網絡安全方面的合作」、「根據共同的民主原則和普世價值來開發、使用和推進技術」、「加強在國防部門供應鏈」等等。
這改變了韓國一直推行「安保靠美國,經濟靠中國」戰略,轉向「自由且安全的貿易」。繼加入「印太經濟框架」後,韓國又宣布加入美國主導的核心礦物安全夥伴關係(Minerals Security Partnership),尋求擺脫對中共的依賴。
數據顯示出,2012年至2021年的過去十年裡,韓國對中國投資額僅增長不到60%,而對美國投資額卻猛增將近370%。
日本的反彈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多次強調,「今天的烏克蘭可能就是明天的東亞」、「絕不允許在印太地區,特別是東亞地區,以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
美國之音報導說,日本近年來大力加快自身軍力建設,似乎正在完成近幾十年來最大的一次軍事轉型,在世界最權威的「環球火力」排名中,日本的整體軍事實力高居世界第五。
日本政府預計今年推出新的國家安保戰略,計劃在未來5年內從根本上加強防衛能力。最近,多位日本政界人士提出要重新審視不擁有、不製造、不運進核武器的「無核三原則」,並要在5年內把國防預算提高到國內生產總值的2%。
日本還購買了147架第五代F-35戰機,在海軍力量方面,海上自衛隊在驅逐艦方面與中共海軍相比具有一定優勢,並擁有一支優秀潛艇艦隊。
美國華盛頓的智庫國防重點(Defense Priorities)金萊爾(Lyle Goldstein)表示,與日韓同北約加強關係相比,日本提升自衛能力可能更有威懾力,也更令中共擔憂。日本是亞太地區真正能夠改變區域力量平衡的一個國家。
中共的挫敗
拜登聯合盟友在亞洲發起的外交攻勢,正值中共在面臨國內天怒人怨之時,中共內部高層公開權鬥,清零政策毀傷經濟,失業潮,公務員降薪,民間戾氣怨氣爆發,惡性事件頻發,全國上下民心思變。
COVID清零政策,消耗了中共的大部分精力,財政緊張削弱了中共的能力,使其無法像COVID前那樣繼續開展支票外交。
「鐵鏈女」和「唐山打人」事件,使得海內外看到中共將「清零」「封城」所形成的監控技術,成功地應用到打壓民眾身上,中共顛倒黑白的造謠術,已到了不顧臉面的程度。
今年秋天召開的中共二十大,中共的所有優先事項都在於維護穩定,以確保習近平順利過渡到第三個任期。在大會召開之前,中共過於分心和規避風險,無法深思熟慮地制定戰略反應。
只要中共最高領導人不放棄「保黨」「保權力」的思路,中共面臨的內外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從這個意義上說,拜登重返印太,團結盟友應對中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責任編輯:林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