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時政評論

王赫:中共當局為何不能「穩預期」?

2008年後中國經濟就走下坡路,經濟增長率下滑迄今不見底,「預期」中共經濟工作會議變相承認陷入危機。(STR/AFP/Getty Images)

【大紀元2022年01月28日訊】2022年中國經濟,中南海研判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衝擊」。三重衝擊中,比較而言,「預期轉弱」是更根本性、長遠的。「預期管理」是習當局經濟工作的一大重點,從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穩定市場預期」,到2018年「穩預期」成為「六穩」之一,房地產業也喊「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穩預期」可謂不絕於耳,但為什麼這些年「預期」就穩不住、「轉弱」了呢?本文作兩點分析。

第一,2008年後中國經濟就走下坡路,經濟增長率下滑迄今不見底,「預期」無從穩定

2012年底習近平上台後,中國經濟的衰蔽明顯化了。面對現實,當局委婉表達,提出「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概念,稱「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降為中高速」(7%左右),階段性特徵是「三期疊加」,即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時集中出現;到了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又提「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020年10月的五中全會稱「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四五」(2021—2025)被稱作「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第一個五年。

這些基本上都是文字遊戲。中國經濟的衰勢沒有扭轉,當局絞盡腦汁卻無能為力,請看下表(姑且不論中共數據造假)。如果考慮中共數據造假問題,問題更加嚴重。

2014—2021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

年度 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

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目標(%)

實際的國內生產總值

年增長率(%)

備註
2014 7.5 7.3
2015 7 6.9
2016 6.5-7 6.7
2017 6.5 6.9
2018 6.5 6.6
2019 6-6.5 6.1
2020 未設 2.2 疫情
2021 6以上 8.1 2020-2021兩年平均為5.1

資料來源:歷年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統計局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5月9日,中共喉舌《人民日報》刊登「權威人士」對經濟的解讀,稱中國經濟走勢不可能是U型和V型,而是L型,這個L型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深層次的問題還將持續,也會出現新的挑戰。這顯示當局在面對現實,但事實證明中國經濟走勢也不是L型,而是持續下滑。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時,說了這樣一段話:「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持久戰」都提出來了,形勢「複雜嚴峻」可想而知。這突出表現在與「十三五」要求GDP年均增速保持在6.5%以上不同,「十四五」規劃未提出明確GDP增長目標(隱含目標是每年的GDP增速至少保持在4.7%,因為按照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人均GDP要從2020年人均GDP一萬美元上升到2萬美元,15年間人均GDP要翻一番)。

雖然,中共發改委官員辯稱「不設定具體量化指標有利於更積極主動從容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十四五」時期潛在增長率能保持在5%至5.5%之間;但是,中國經濟的困境越發嚴重,「預期」如何穩得住呢!

第二,中共當局固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斷向左轉,重創中國經濟

「預期」反映了公眾對未來經濟走勢的理解和判斷,會影響到人們的消費和投資行為,進而影響到宏觀經濟的表現。20世紀70年代以後,預期已是現代經濟理論的基礎性支柱,理性預期學派建立的宏觀經濟分析模型,對歐美經濟政策頗有影響。

而中共呢,「政治經濟學」長期不研究「預期」這一重要的決策變量,甚至把對預期的研究當作「主觀心理因素決定論」加以排斥。「改革開放」後才有改變。現在,中共央行也做「預期管理」,但與發達國家比,差距很大。

在發達國家,金融穩定委員會或者公開市場委員會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做預期管理,和市場進行非常好的溝通,政策透明度比較高;金融危機之後,大多數央行還強調做前瞻指引。而中共央行,決策中還沒有把市場預期放到更重要的高度(即放到整個宏觀經濟政策中心位置的高度,市場預期應成為宏觀政策的錨),同時制定政策的部門和市場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可信的信息來源渠道,反映市場預期的數據不透明、也沒有公開,預期調研和反饋機制不健全。

不過,中共央行「預期管理」工作不足,卻並非中國經濟「預期轉弱」的主因。「預期轉弱」的主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中國經濟長期性的全面危機(所以中共才講「持久戰」),另一個是中共當局的政策問題。第二個因素,在2021年表現得特別突出。從打擊互聯網頭部企業「壟斷」,到「雙減」對教培行業的毀滅性打擊,「三條紅線」等對房地產行業的重創,「一刀切」的拉閘限電等等,權力的「任性」暴露無遺。

因此,體制內的經濟學家苦口婆心地勸當局:「穩定預期最好的方式是保持政策在時間上的一致性、連續性,降低政策的不確定性。對於需要靠政策來達到的某些公共目標,也要儘量少用行政強制力量而是利用市場機制來實現。」

不過,這類規勸對中共不起什麼作用。中共當局固守馬列主義意識形態,妄想「開闢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可參見筆者《習當局為何總提「有為政府」?》一文),藉口「兩個毫不動搖」大搞「國進民退」,高調「共同富裕」、「規範資本發展」等等;再加上整個社會形勢「向左轉」、中共內鬥加劇,國家的方向感、精英的安全感、百姓的希望感全都破滅,中國人對未來怎麼會有明確穩定的預期呢?

結語

寬泛的理解,「預期轉弱」不僅是對中國經濟而言,也是對中國總體走勢而言。不過,當前中國總體走勢可能還不是「預期轉弱」問題。從3億9,000萬人公開聲明「三退」(「退出中共、共青團、少先隊」)這個大潮來看,是中國民眾盼望中共解體的「預期轉向」問題。

大紀元首發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