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品讀唐詩】久別故鄉 他卻只問梅花開未

文/簫史
font print 人氣: 700
【字號】    
   標籤: tags: , , ,

思鄉之情,人皆有之。久在異鄉的遊子每當與故人重逢時,往往會熱淚盈眶,激動不已,甚至握住對方的手問寒問暖。這種情況下,多數人都最想問家中至親的身體健康狀況,然而唐代大詩人王維只是「輕描淡寫」地問了一句:家鄉窗前的那一株梅花開了嗎?這一問乍看不合常理,卻意味深長,甚為精妙。今日便攜各位走近王維與親友久別重逢卻只問梅花背後的心理。

王維這一問出自其《雜詩三首》的第二首: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該詩的表面意思簡單易懂,即:「您是剛從咱們家鄉來到這裡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請問您離家之前那天,我家雕刻精美的窗前那一株梅花開了沒?」

如果依照常理看這首詩,可能多數讀者會覺得「寒梅著花未」這個問題太微不足道,因為父母家人的平安一定比那株梅花的安好更重要,哪怕這株梅是王維當年親手種植的。但其實,若一位遊子始終牽掛自己的故鄉,那麼他對故鄉的記憶必定刻骨銘心,過去那些與自己生活緊密相關的親朋故舊、風土人情、山川景物、花草樹木也必定難以忘卻。如此看來,王維此處使用了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藉「微物」寒梅表現他對故鄉無微不至的關心──連一株微不足道的梅花都如此掛念,其他更重要的事物及人物也一定更牽掛。

現代學者已很難查明王維作這首詩的具體時間,有一種推斷認為比較可能是在其年輕時所寫。王維十五歲便離家來到京城長安,二十多歲考中進士,之後踏入仕途。越早離家,便越易思鄉,那時的他或許時常想起家鄉親切具體的場景,許多景物仍歷歷在目。「綺窗前」側面表現出王維沒有忘記寒梅所在的位置,「綺」字也體現他清楚記得自家窗戶的樣貌,恰是這些具體清晰而微小的記憶,最能證明他思鄉情深。由此可見,獨問「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並非不合常理,而是既充滿藝術感,也引發讀者聯想該詩背後無數個回憶故鄉小事的日日夜夜。

對於「寒梅著花未」也有另一種解釋,即「不敢問」的心理狀態。王維久別故鄉,一定想第一時間知曉家人的狀況,卻又擔心聽到令人傷感的消息,如某位曾經熟悉的親友已然過世,因此寧可問花,也不問人。窗前梅花安好與否,其實也意味著照料梅花之人是否安康,正因詩人內心對父母親人十分牽掛,才選擇問一個委婉含蓄、不痛不癢的問題。佛教中說「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王維「寒梅著花未」一句勝千句,巧妙地捕捉到了人心最真實的一刻:越牽掛也就越怕,乾脆避開最敏感的問答。這一心理,與初唐詩人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一句異曲同工。

獨問「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既充滿藝術感,也引發讀者聯想該詩背後無數個回憶故鄉小事的日日夜夜。圖為清 董誥《月映梅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第三種解釋,是久別重逢太過激動,導致詩人不知從何問起。在與親友相見的那一刻,王維最想脫口而問的不是梅花,或許那時他的感性已大於理性,想不出應該先問什麼、後問什麼,便不經意間將濃濃思念化作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這一問樸實自然、耐人尋味,倘若是完全理性之下問出的問題,則反而顯得不夠真實。

王維這首五言詩雖然簡短,卻是思鄉詩中的上乘之作。初唐詩人王績也寫過類似的詩,對比之下,王維的詩言簡而意永,更勝一籌。具體來看,王績在《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一詩中連續發問:「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衰宗多弟姪,若箇賞池臺。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柳行疏密布,茅齋寬窄裁。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後開。羈心只欲問,為報不須猜。行當驅下澤,去剪故園萊。」王績所寫雖細至故鄉的石頭、水渠、花果、樹木,其藝術力量卻難抵王維獨問寒梅。與其面面俱到,不如為讀者留更多想像空間,從而起到回味無窮的效果。

清代文人宋顧樂在《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中評價王維「寒梅著花未」一句「問得淡絕、妙絕」,與《詩經‧東山》「有敦瓜苦」這一章異曲同工,「從微物關情」,「亦以微物懸念,傳出件件關心,思家之切。此等用意,今人哪得知」?宋顧樂提到的《詩經‧東山》中「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一句也是以微見大:古時有在婚禮上把瓠瓜剖成兩瓢的習俗,夫妻各執一瓢,盛酒漱口,象徵結為連理。故事裡,遠在異鄉的丈夫想像獨守家中的妻子有多麼孤寂:或許妻子看到「瓜苦」(即瓠瓜)便不禁回想起當年結婚時的場面,並感慨丈夫自離家去東山至今已整整三年。《詩經‧東山》的作者藉微小之物瓠瓜表現丈夫對妻子極深的感情與思念,而王維以寒梅概括千言萬語與無盡鄉情,兩者均向我們展現了四兩撥千斤般的巧妙,真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結語

讀罷王維此詩,不禁感慨大道至簡至易,真正的高人總能以最短的文字講述最長的故事,再多一字、一句都顯累贅。文學境界之分如金字塔,最高也是最瘦──與其大篇幅賣弄華麗辭藻,不如用心去捕捉最細小卻最動人的一剎那,以真實樸素的文字為讀者留白。@*

責任編輯: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生活在北方的人們,幾乎年年都能看到雪。皚皚冰雪,純潔無瑕,不僅在寒冬妝點了大地,預示來年的豐收,還豐富了人們的戶外活動。從古到今,有誰不愛雪呢?文采飛揚的詩人們,更喜歡用雅俗共賞的詩句來歌詠它。比如東晉才女謝道韞形容雪「未若柳絮因風起」,非常輕盈優美;唐代詩仙李白說「燕山雪花大如席」,一派壯闊雄渾;北宋文豪蘇軾還說「光搖銀海眼生花」,卻是絢麗奪目。
  • 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本書,我們經歷的每件事或者每個階段,就是這部書中的一個片段或者一個章回。也許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都不會太在意,但如果某天翻閱自己的人生書籍,你可能會發現,哪怕是普普通通的小事,都讓人感覺回味無窮。
  •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對劉皇叔劉備的身世都很熟悉了。因為他自我介紹時,總會說一句:我是中山靖王之後。這位中山靖王,就是漢景帝的第七個兒子劉勝。今天我們要談到一位唐朝詩人,也可以套用這句話喔!他就是中唐著名的「詩豪」劉禹錫。
  • 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勞碌,晚上的時間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夜深人靜時,您喜歡做些什麼呢?是聽一支輕音樂,讀一本古典名著,還是為家人做一些手工,增添生活的樂趣呢?在唐朝的某一個深夜,一個穿著僧袍的詩人,選擇做了這樣一件小事,不僅創作出一首名詩,還成就了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呢!
  • 法國的奧塞美術館裡,收藏著畫家米勒的一幅著名的油畫《拾穗者》。它創作於1857年,以《聖經》故事為藍本,描繪了三位農婦在金黃色的麥田中拾穗的情景。整幅畫筆法簡潔生動,色調明快柔和,刻畫出當時的社會狀況。不過朋友們,您知道嗎,在唐詩中,也有一首詩描繪了一位拾麥穗的婦人,不過她的生活,比那三位農婦艱辛多了。
  • 您知道大詩人李白的「詩仙」名號是怎麼來的嗎?據《本事詩》記載,李白來到京城長安,尚未成名,獨自住在旅店裡。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上門拜訪,驚歎於李白飄逸超群的風姿,於是請求欣賞他的作品。老人讀了李白的《蜀道難》,多次稱讚,直呼李白為「謫仙」。後來他又讀了《烏棲曲》,又歎道:「此詩可以泣鬼神矣!」
  • 在詩歌的頂峰時期──唐朝,寫月的名詩名句更是層出不窮,最常見的仍然是將明月作為傳遞相思的意象。其中有一首詩,在歌詠明月的同時,描繪出一幅雄渾幽靜的畫面,在眾多詩歌中脫穎而出,成為千古傳唱的佳作。
  • 明 仇英《彈箜篌美人圖》(局部),絹本設色。(公有領域)
    生活中,我們常用成語「餘音繞梁」、「天籟之音」形容一首曲子十分動聽,但若要以具體的語句評價樂曲或講述其意境,難度則非同小可,畢竟音樂比文字更抽象且需要更強的想像力。
  • 「野鶴隨君子,寒松揖大夫。」這是李商隱在郊外散步時的真實場景。當一個人沒有機巧心術,心地純潔時,野鶴也願意與他在一起。杜牧「終年狎鷗鳥,來去且無機」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 他是生逢盛世的大唐詩人,也是謫居南國的失意書生。唐朝的江南,風景雖好,卻是許多文人墨客們黯然銷魂的貶謫之地。到了秋雨連綿的時節,本就孤獨落拓的他,又要面臨一場別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