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黃金史》的記載中,稱鐵木真的尊號為「英明聖主偉大的成吉思汗」。對於他的降世,這樣描述:「他從宇宙來到人間,以從無過失的光輝的騰格里(長生天)賜與的三十五種德行,他統帥著口說繁多語言的各族百姓,他就是聖賢訶額侖母親養育的兒子,智慧超群的成吉思汗。」
仰賴上天的賜予,祖先的福蔭,成吉思汗締建了偉大的國家。在他的治理下,「到處洋溢著喜悅,民眾沉浸在幸福之中。不分老幼,歡聚一堂,舉辦海洋般的盛大喜宴。」
上天恩賜 人主之命
在一次征戰結束後,成吉思汗返回大帳。突然從大帳的上方飄下一口玉碗,裡面盛滿比果酒還要甜美的甘露,一點不溢地落到了大汗的手中。他就順手接過玉碗,準備要飲下。他的四個弟弟向前奏請:「上天的恩賜,可汗哥哥怎麼可以一人享用?」他們也吵著要共享甘露。
成吉思汗回答說,他是按照上天的旨意降生於人世,「如今全能的上天賜予我仙酒,我覺察到我是有人主之命的。既然你們想飲仙酒,就拿去喝吧!」說著,就把仙酒賜予諸弟。
然而,當弟弟們要飲那酒時,酒入口中,卻不流入他們的喉中。四個弟弟意識到他們沒有「人主之命」,也就是沒有天命,無法承受上天恩賜,當即跪著把酒還給了哥哥。於是,成吉思汗將碗端起一飲而盡。
降伏憤怒 勝打雄獅
據《蒙古黃金史》的記載,大汗常召集諸子諸弟訓諭他們。治理國家及訓諭親族的智慧,在他心裡像是取之不竭的源泉,每當需要的時候,會源源不斷地流淌而出。他常用淺顯的譬喻,引申出深刻的道理。
成吉思汗時常感謝上天恩賜他整個世界,以及協同治國的親族和臣子,讓他成為世界與諸國的中心。他說:
「我從日出的地方,戰鬥到日落的地方。
蒼天賜恩,賜給了整個世界。
為振興國家政治,出生了諸弟諸子;
為協同治國,賜給了許多長老,謀士能人;
教我做了世界政治的中心,聯繫眾多國家的紐帶。」
黃金家族所締建的一切,在大汗的心目中,均是上天所賜。他說:希望諸弟諸子能不辭辛苦,繼承傳統,時時謹慎地堅定地,維護自己建立的功業,維護帝國的繁榮。
「上蒼把世界各國都賜給了我。
我的兒子們,家族親人呵,
今後,你們須不辭辛勞,
維護我千辛萬苦建成的國家;
晝夜看守,我創建的一切(功業)。」
成吉思汗叮囑黃金家族的子子孫孫,勿要信口雌黃,專橫跋扈。儘管蒙古人能征善戰,但在平日的修為上,他希望親人:
「你們如能抑制住憤言怒語,
不信口雌黃,勝過打死一隻雄獅。
如果不能抑制怒氣,憤怒粗暴又能制服誰呢?」
「你們如能抑制住衝到喉嚨裡的憤怒,
克服高傲驕橫,勝過壓倒一隻力大無比的大象。
須記:耍威風,發脾氣,不能壓服任何人呵。」
成吉思汗告誡晚輩,如果連自己的憤怒都不能降伏、抑制,還想去降伏誰呢?
大汗待人寬仁,講信義,對待百姓沒有架子,時常分賜食物酒肉給兄弟們,並把治理國家的智慧講授給他們聽。他無微不至地關懷著家族,訓諭親族和子女時,會用譬喻講述淺白的道理,比如「山嶽雖然巍峨崢嶸,但是野獸還是能夠爬到山頂」。所以他囑咐親人:「你們切忌高傲自大,不要像高山,高不可攀。」「切忌妄自尊大,要虛心積累知識。」
成吉思汗曾以針尖和魚刺為喻告誡親族,譬如針尖又尖又細,但曾經刺破了許多貴婦的手指,使其淚流不止。譬如魚刺又細又小,卻也曾刺破了很多漁夫的雙手。也就是在個人修養上,越是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物,越是不能忽略細小的過失。
可汗的胸懷 像太陽 似大海
成吉思汗有三個親弟弟,其中年紀最幼的弟弟是鐵木哥斡赤斤。斡赤斤深得可汗哥哥和母親月倫(另譯訶額侖)的疼愛。
當可汗哥哥繁忙的時候,斡赤斤會幫著弄草餵馬;當哥哥休息的時候,他就去主動地打水清掃院子。他們時常一起出動圍獵野狼,一起行動統帥萬民。
成吉思汗深沉有大略,用兵如有神。他以寬仁善待百姓,以恩信待麾下諸將。斡赤斤對哥哥充滿了敬佩之心,成吉思汗也很疼愛這個弟弟。聖主建立大蒙古國,分封諸弟和功臣,其中包括斡赤斤。有一次,宴席結束後,斡赤斤向哥哥成吉思汗道別。他動情地說:「我緊緊追隨可汗哥哥,做你撒袋中的一支箭矢,飛向你所指的目標。」聽著弟弟的感言,成吉思汗也感謝上天賜予了帝國與富強。說著,他就摘下帽子,向上天祝禱。
斡赤斤曾詢問賢者豁阿‧徹辰,可汗哥哥治理國家的智慧。
豁阿‧徹辰回答說,聖主治國的方法是「他像太陽普照萬物,他像大海容納一切」。斡赤斤聽到這番話,思考了三天,還是不理解其中的涵義。
於是豁阿‧徹辰為他詳細地講解。做可汗要像太陽一樣,意思是說當太陽升起的時候,大地上的萬事萬物,無論好壞,不管有沒有生命,都會得到陽光溫暖的普照恩賜,「做可汗要像太陽一樣懷有公正的心,對萬民一視同仁,才能得到眾人的愛戴」。
那麼大海呢?每時每刻,不管是乾淨的水,還是不清潔的水,都會流向大海,弄髒和污染海水。但是大海沒有偏愛,它不分彼此,也不生嫌棄,只是敞開博大的胸懷,容納它們,淨化它們。做可汗也是同樣的道理。「做可汗,要有大海一樣的胸懷」,能夠傾聽各種不同的想法,善於採納良好的建議。豁阿‧徹辰認為這就是聖主締建了偉大的國家,並能富強昌盛的原因所在。
資料來源:
《蒙古黃金史》
《成吉思汗箴言》@*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