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3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原彰台灣台北報導)長榮海運巨型貨櫃輪「長賜輪」擱淺蘇伊士運河近一週後脫困,過程航道受阻,使運河管理局收入驟減,也重創全球貨貿,外媒分析,影響還沒結束,全球供應鏈因延後交貨而受傷,甚至加劇晶片短缺的狀態,最終埋單的恐為消費者。至於該事件是否影響台灣經濟,行政院長蘇貞昌說,會密切緊盯、了解。
長賜輪擱淺近1週、151小時,最終順利脫困。過程中,運河管理局、荷蘭海上救助公司Smit Salvage積極協助脫困,而前往當地緊急救援的小怪手,也意外爆紅受到關注。
長賜輪重達22萬公噸,長度400公尺,無法通過拖船移動,需仰賴漲潮增加水位,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今年首個超級月亮時的漲潮,是讓長賜輪順利脫困的關鍵。3月28日或29日的滿月,是今年首個超級月亮,當天的潮汐更加強大。
報導指出,在28日時,水位已經高出一般漲潮的水位,多出1.5英尺(約0.45公尺),讓長賜號從運河順利移動。在29日清晨,通過拖船、疏通和挖沙,順利讓船順著潮水向南流向紅海,順利脫困。
此事件被稱為蘇伊士運河史上最嚴重的貨輪阻斷航道事故之一,帶來巨大損失,據BBC指出,數據,每天滯留貿易金額估達96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738億),相當於每小時4億美元,即每分鐘670萬美元(約新台幣1.9億)。
另外,運河當局通過向通行船隻收取過路費營雲,BBC表示,此類收入每日驟減約1400萬至15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4億至4.2億),並將直接衝擊埃及經濟。
且即使危機解除,後續效應逐漸顯現,報導形容已出現「蝴蝶效應」,首先是亞洲到中東海運航線的貨輪租金大漲47%,另外,部分航運公司改變航線,通行非洲好望角,但這使得航行時間增多8至12天。
據CNBC引述安聯(Allianz)海事風險經理Andrew Kinsey的分析,指出目前已出現貨物交付延遲,以及大量船隻湧入某些港口的情況。
他說,這樣的效應現在還不是最有感的,還要等幾個月的時間,特別是通行運河的船隻裡,有些負責載運汽車晶片,由於交貨延誤,會使得車用晶片短缺潮更嚴重。
BBC的報導則說,全球供應鏈已因此事件受到重大影響,而最終負責埋單的,很可能是各國的消費者。
館長四千萬健身器材也卡海上
網紅館長陳之漢在直播裡也說,高雄即將開幕的場館的開幕受到影響,相關器材雖然不是在長賜輪上,但其它貨船也因為運河阻塞而卡住,讓他從義大利、瑞典等國進口的高達四千多萬的器材不能如期到達,還卡在海上,預估可能要到5月底才會到。
對於該起事件重創全球供應鏈,台大政治系教授王業立以圖文分析,指出長賜輪是由「印度」船長負責駕駛,船則是「台灣」公司從「日本」船東租來,由「英國」負責保險,並掛者「巴拿馬」國旗,船上所載貨物屬於「中國」,目的地為「德國」,而最後在「埃及」蘇伊士運河堵住了「世界」各地的船。他總結,在這個(脆弱的)全球化的時代,國際公法和國際私法愈來愈重要。
蘇貞昌在30日於立法院會前接受聯訪時指出,高興看到長賜號脫困,也看出全球化以後,真的任何一個事件都會產生全球影響。
他說,在這件事上,更看到地緣政治、地緣關係的重要,台灣也處在重要的位置上,「我們也密切緊盯、了解。」
責任編輯:陳玟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