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三國英雄─周瑜(1):江東天子氣 花落誰家?

文/李翼雲
從歷史的預言脈絡來看,魏、蜀、吳三國的分立與建國,是早有預示的。圖為北京故宮正門。(Getty Images)
font print 人氣: 19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從歷史的預言脈絡來看,魏、蜀、吳三國的分立與建國,是早有預示的。

「江東天子氣」的傳說流傳甚早。西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會稽時,望氣的術士就預告:「大約五百年後,江東的吳地將有天子之氣。」

西漢時,代表天子符瑞的雲氣「黃旗紫氣」,總是出現在東南方,因此術士間一直都相信「江東有天子氣」,東南方終有能成天下之功者立國稱帝[1]。

東漢獻帝興平年間,吳地流傳著一首童謠:「黃金車,班蘭耳,闓昌門,出天子。」昌門指的是吳國西邊的城門,明白地預示江東將出現天子。

然而,究竟誰將成為中國東南地區的天子呢?

天機異象

孫堅是東漢末年著名的將領,世代都居住在南方吳郡富春,富春孫氏歷史悠久,正是著名「兵聖」孫武的後代。

孫堅的祖父名為孫鍾,他奉養寡母,事母至孝,且深明事理。由於連年饑荒,謀生不易,孫鍾遂以種瓜維生。

一日,三名少年翩翩來到門前,神態自若地向孫鍾討瓜吃。孫鍾爽快答應,而且還招待他們吃了一頓豐富的飯菜。

臨去前,其中一人說:「我們乃是天上司命的星君,感謝你的熱誠招待,不知道要怎麼報答才好。不過,我看這山下的風水很好,你可以把祖墳築在山下。」說罷又問:「你是想數代封侯,還是數代為天子呢?」

孫鍾趕緊跪下說:「可以數代為天子固然很好,但是要把墳墓蓋在哪一處呢?」星君說:「你現在往山下走一百步後回頭,看到我們從哪兒離開,就在那地點蓋墓地。」孫鍾依言朝下山的路走了一百步,轉頭一看,只見三人在遠處化成白鶴,飛上了天[2]。

孫鍾轉頭一看,只見三人在遠處化成白鶴,飛上了天。(孫明國/大紀元)

孫堅的祖墳就築在富春城的東方,墳上常出現五色的雲氣,從地上直衝雲霄,而且蔓延好幾里,吸引許多人觀看,大家都說:「這不是一般的雲氣,孫氏一家將來一定會很興旺。」

後來,孫堅的母親懷孕了,一天,她夢見自己的腸子很長,長到可以繞吳昌門一圈,於是嚇醒了。她把這夢告訴了鄰居的婦人,鄰居說:「這可能是個吉祥的預兆吶!」果然孫堅生下來後,相貌不凡,個性闊達,尤其是品德高潔,非常人可及[3]。

擊破董卓第一人

成人後的孫堅英名遠播,以討賊有功,歷任三個縣府,都受到很高的讚譽。鄉里的親戚好友及年輕人都喜歡跟他來往,人數達好幾百人之多,孫堅都慷慨地接濟他們,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家人般照顧。

中平元年,黃巾之亂驟起,孫堅加入平亂的行列。孫堅英勇無畏的精神,吸引了數千名的志願追隨者。他總能鼓舞眾人的士氣,因此戰無不克,成為平亂大軍中的主力。

靈帝中平六年,征討董卓的盟軍成立,孫堅響應號召北上,投靠袁術麾下,被封為破虜將軍、豫州刺史,駐軍魯陽城。不久,董卓下令誅殺了盟主袁氏兄弟在洛陽的家人大大小小共五十餘口。

獻帝初平元年(西元190年),孫堅與董卓軍隊正式在陽人城大戰,屢傳勝績,但有人挑撥袁術說:「孫堅如果真的進占洛陽,將難以約束。任其發展下去,豈不是除掉了一狼,又增加了一虎嗎?」

袁術聽了之後,對孫堅產生懷疑,不給孫堅運送軍糧。孫堅軍中無糧,焦慮萬分。當時,陽人距離袁術所居的魯陽有一百多里,孫堅連夜乘馬,直奔魯陽,拜見袁術。

孫堅見了袁術,心情激憤:「我所以不顧性命爭戰沙場,是為國家討賊,也是為將軍報家門之仇,我個人與董卓並沒有深仇大恨,而將軍您卻受到他人讒言挑撥,對我抱著懷疑的心!」

袁術心下不安,馬上下令給孫堅調撥軍糧,孫堅於是立即回營,再度大敗董卓軍,距離攻破洛陽只剩九十里。

董卓對於孫堅的威勇,感到十分忌憚,於是他派人請求與孫堅和親,孫堅怒拒曰:「董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天不將你懸首以示四海,我死都不瞑目,哪裡還可能跟你結為親家!」

初平二年(西元191年),孫堅大破董卓軍陣,直入洛陽,逼使董卓西逃長安,從此天下都知道孫破虜將軍的名號。

拾獲傳國玉璽

孫堅對漢室一片赤忱,進入洛陽時,看到舊時繁華的都城成為一片廢墟,幾百里內都看不到人煙,不禁悽愴痛哭流涕。於是,他命人打掃漢室的宗廟,修補陵墓,並準備在祭拜漢室祖先之後,引軍離去。

這時,打掃宗廟的士兵發現宮廷南方的水井上方,有五色的煙霧繚繞,大家都感到很害怕,沒有人敢從井中取水。孫堅於是命人進入井中查看,不久,竟撈出一顆方圓四寸,刻著五條龍交纏圖案、但缺了一個角的玉印,上面還刻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的字樣,原來,這正是象徵皇統的傳國玉璽。

中平六年時(西元189年),宮廷大亂,張讓等宦官挾持天子出奔,保管玉璽的人慌亂中把玉璽丟到井內,如今卻由孫堅拾獲了[4]。

神奇的胎夢

孫堅育有四子一女,妻子吳氏在懷長子孫策時,夢見月亮落入懷中,懷胎次子孫權時,又夢到太陽落入懷中。她將這些夢告訴孫堅,孫堅回答:「日月是宇宙陰陽的精華,是極貴的代表,我們的子孫可能會非常興旺啊![5]」

果然,忠勇的孫堅德澤子孫,孫氏家族快速在東南方興起,開展中華文化版圖的另一頁輝煌。(待續)

注釋

[1]宋書符瑞志5:初,秦始皇東巡,濟江。望氣者云:「五百年後,江東有天子氣出於吳,而金陵之地,有王者之勢。」於是秦始皇乃改金陵曰秣陵,鑿北山以絕其勢。至吳,又令囚徒十餘萬人掘污其地,表以惡名,故曰囚卷縣,今嘉興縣也。

漢世術士言:「黃旗紫蓋,見於斗、牛之間,江東有天子氣。」獻帝興平中,吳中謠言:「黃金車,斑蘭耳。開昌門,出天子。」魏文帝黃初三年,舉兵武昌,並言黃龍、鳳凰見。其年,權稱尊號,年至七十一而薨。權子休,初封琅邪王,夢乘龍上天,顧不見尾。後得大位,其子被廢。

[2] 三國志補注:幽明録曰:孫鍾,吳郡富春人,堅之祖也,與母居,至孝篤明,種瓜為業。忽有三年少詣之乞瓜,鍾為設食。臨去曰:我司命也,感君之知,何以相報,此山下善可作冢,復言:欲連世封侯而數世天子邪?鍾跪曰:數代天子固,當但何處,便為定墓,曰:君可出百步後顧,見我去處即是墳所也。山下行百步,便顧見悉化成白鶴也。

[3] 三國志孫討虜傳裴注引吳書曰:堅世仕吳,家于富春,葬於城東。冢上數有光怪,雲氣五色,上屬於天,曼延數里。衆皆往觀視。父老相謂曰:「是非凡氣,孫氏其興矣!」及母懷姙堅,夢腸出繞吳昌門,寤而懼之,以告鄰母。鄰母曰:「安知非吉徵也。」堅生,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

[4] 三國志吳志孫討虜傳引江表傳曰:舊京空虛,數百里中無煙火。堅前入城,惆悵流涕。 吳書曰:堅入洛,埽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恠,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于天,旣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山陽公載記曰: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5] 《搜神記》:孫堅夫人吳氏,孕而夢月入懷。已而生策。及權在孕,又夢日入懷。以告堅曰:「妾昔懷策,夢月入懷;今又夢日,何也?」堅曰:「日月者,陰陽之精,極貴之象,吾子孫其興乎。」

文章轉載自乾淨世界【悠悠千古事】頻道:

看更多【三國英雄——周瑜】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酒宴中,周瑜提出要與諸葛亮對詩,並說:「誰輸了就得受罰。」魯肅把這看成常見的小事,隨口說:「誰輸了就罰酒三杯吧!」諸葛亮知道周瑜的用意,忙把魯肅的話頭接過來,說:「不!誰對輸了就殺誰的頭。」
  • 或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將周瑜與「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聯繫在一起,但歷史的真實卻與之相反。(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宋代大文學家蘇軾這首氣勢磅礡的詞作中提到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郎正是三國時的風雲人物之一:江東孫權的大將周瑜,周公瑾。
  • 一切準備就緒時,周瑜竟忽然倒地,口吐鮮血,不省人事。
  • 三國故事是中華文化的珍寶,提起三國,人們總能津津樂道許多《三國演義》中的精采情節。可以說,《三國演義》一書的溢彩燦光,遠遠超過正史《三國志》。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祖父外祖父雖是東晉的名士,但是到陶淵明時,家世已經衰落。然而自幼就貧困的他,並不以貧為苦,他一生雖沒有顯赫的功業,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詩文的成就,卻受後人崇仰傳誦不已。
  • 蕭統病逝時,年僅三十一歲。粱武帝親自來到東宮,扶著太子的棺柩失聲大哭。太子仁義有德,人人皆知。死後,朝野都都感到惋惜。京城男女,都到太子宮去憑弔,滿路上都是哭泣的人;全國各地的百姓和守衛疆土的士兵,聽到他死去的消息後,都十分悲痛。
  • 孝文帝為了實現他的文化理想而遷都洛陽,但因匆匆規劃洛陽的新都,許多平城建築色彩,被塗抹在洛陽的設計之中,這些色彩分別表現在洛陽的宮城建築,與都市計劃的坊里制度方面。
  • 清華喦《金谷園圖》描繪石崇與綠珠,上海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他家的茅廁打造得如同宮殿,廁所外間有供人休息的羅帳寬床。客人如廁後,數位侍女就會擁上,又是撒沉香粉,又是給客人掛香囊,還會給客人準備新衣服,上完廁所,客人煥然一新,穿來的舊衣服也扔棄了。
  • 赤壁新敗,鼎足之勢初成,朝野誹議四起。曹操借退還漢獻帝加封三縣之機講清「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己敗則國家傾危」之真相;表明「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江湖未靜不可讓位」之立場。曹操定中原,清腐儒,扶正道,濟蒼生,匡正漢室,漢祚因曹操而又得以延續幾十年。此令足以讓後人明瞭真歷史中之曹操。
評論